王别驾访天竺颐晔二师
宝香熏彻碧莲台,别驾寻僧日暮回。
听雨斋前惊树长,浴云池上看花开。
青山久不逢坡老,玄鹤亲曾识辨才。
二老风流如昨日,百年诗石未苍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香薰环绕着翠绿的莲花台,每日接送僧人傍晚返回。
在雨声中斋前的树木拔地而起,在云雾缭绕的池塘里花儿盛开。
远处的青山和曾经的友人渐渐淡忘,传说中的玄鹤却能辨认出有才能的人。
两位老者的风采依旧,宛如昨日,一百年的诗碑尚未布满青苔。
去完善
释义
1. 宝香:珍贵的香,比喻佛法的庄严和高尚。
2. 碧莲台:绿色的莲花座,这里指天竺寺中的佛像或禅床。
3. 别驾:古代官职名称,这里是诗人对王别驾的尊称。
4. 寻僧:寻找僧人,这里指拜访和尚。
5. 日暮回:在傍晚时分回去。
6. 听雨斋:诗人居所,以“听雨”命名可能表示他喜欢听雨的宁静感觉。
7. 树长:树木生长,这里形容树木快速生长的样子。
8. 浴云池:云雾缭绕的水池,象征仙境。
9. 花开:指鲜花盛开。
10. 青山:青翠的山峦,这里借指美丽的山水景色。
11. 坡老:苏东坡,南宋文学家,与佛教有缘。
12. 玄鹤:黑色的鹤,这里用来形容高雅的风貌。
13. 辨才:北宋高僧,与苏东坡交情深厚。
14. 二老:指苏东坡和辨才两位高人。
15. 百年诗石: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诗篇石刻,这里代指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16. 未苍苔:没有青苔覆盖,表示古迹保存完好。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访僧问道的诗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天竺寺的美丽与宁静。诗的首联描述了碧莲台上弥漫着宝香的景象,以及别驾寻访僧人直至日暮归来的过程。颔联通过听雨斋前的树木和浴云池上的花朵,进一步展示了天竺寺的清幽与雅致。颈联则提到了两位著名的文人墨客,分别是苏轼(坡老)和支遁(玄鹤),他们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也使天竺寺更具历史底蕴。尾联则以“二老风流如昨日,百年诗石未苍苔”这一寓意深远的句子收尾,暗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别驾访天竺颐晔二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姚镛。公元1141年,30岁的姚镛在家乡浙江嘉兴完成了这首诗歌。这一年,他正处于人生的奋斗阶段,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一直努力钻研文学,渴望在诗坛上有所建树。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内外交困,北方领土丧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文人墨客们依然坚守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他们以笔为剑,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姚镛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