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孤峰房
云木阴森天气清,杜鹃啼了又啼鶑。
幽人午枕不成梦,忆得故山春树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云朵中的树木显得阴森,天气清朗,杜鹃鸟不断啼鸣,而黄莺鸟也不停地叫着。这位隐士在午睡时无法入睡,回忆起家乡春天里的树木生长时的情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孤峰房:诗的题目,指在孤峰寺的房间中所作的诗。
2. 云木阴森:形容树木茂盛,遮天蔽日,营造出阴森的氛围。
3. 天气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4. 杜鹃啼了又啼鸝:杜鹃和鸝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5. 幽人:指隐居的人,此处诗人自喻。
6. 午枕不成梦:午间睡觉时无法入睡。
7. 故山:故乡的山,这里指诗人记忆中的家乡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通过“云木阴森”、“天气清”等词汇展现了孤独山峰的清静和深邃。而“杜鹃啼了又啼鸎”则进一步描绘出春天的气息,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接下来,诗中的“幽人午枕不成梦”一句描述了一个孤独的人在午间无法入睡的场景。这种情境与前面的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无奈。
最后,诗人以“忆得故山春树生”作结,意味着孤独的人怀念着自己的家乡,想念着那里的春天景色。这不仅呼应了开篇的杜鹃啼鸣和春天氛围,还为整首诗增添了思乡的哀愁情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的情感波动,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孤峰房》是南宋诗人姚镛的一首描绘孤独与清高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7年,正值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乱世时期。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姚镛作为南宋遗民,对家国兴亡有着深深的感慨。他在年轻时就中进士,但因反对秦桧而被罢官,终生不得志。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儒家道义,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题孤峰房》这首诗正是反映了姚镛的这种心境。诗中以孤峰、独鹤、梅花等意象来象征诗人的孤独与清高,表现出他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姚镛在面对时代动荡和个人命运多舛时所展现出的坚韧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