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梦寄赵紫芝
江水何滔滔,渡江相别离。
揖子客舍前,对子衣披披。
问子何所为,旅客未得归。
执手一悲唤,惊觉妻与儿。
起坐不得省,清风在帘帷。
平明出南门,将以语所知。
过子旧家处,寒花出疎篱。
萧萧黄叶多,袅袅归步迟。
子去不早还,何以慰我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汹涌不息,渡江南下与你分别。
在客栈门前,向你挥手告别。
询问你去何处,为何还在旅途中无法归来。
握住你的手,感慨万分地呼唤,惊醒你的妻子和孩子。
起身坐在床边,却无法入睡,只有清风拂过窗帘。
天亮时走出南大门,想要找知己倾诉。
经过你曾经的住所,看见篱笆边的寒花在风中摇曳。
萧瑟的黄叶纷飞飘落,归家的脚步渐渐迟缓。
你要早点回来,否则如何抚慰我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滔滔:形容水流浩荡,此处指江水滚滚的样子。
2. 揖子:向人作揖行礼。此处意为与友人见面,表示尊敬。
3. 披披:衣服披散不整的样子。
4. 对子:面对对方,面对面地交谈。
5. 未得归:未能归来,即尚未回到故乡。
6. 省:理解,明白。
7. 平明:黎明时分,天刚亮的时候。
8. 南门:古代城市的南边门。
9. 以语所知:告诉那些了解你的人。
10. 过子旧家处:经过你的朋友以前居住的地方。
11. 寒花:指秋天的花朵。
12. 疏篱:稀疏的竹篱笆。
13. 萧萧:形容落叶的声音。
14. 袅袅:形容女子轻盈柔美的姿态,这里借指行人缓慢行走的状态。
15. 归步迟:回家的脚步迟缓。
16. 不早还:不能早点回来。
去完善
赏析
《述梦寄赵紫芝》是一首描绘离别和思念之情的诗作。首联“江水何滔滔,渡江相别离”以江水滔滔的景色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在渡江时与朋友分别的场景,展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伤感。颔联“揖子客舍前,对子衣披披”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告别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深深不舍。颈联“问子何所为,旅客未得归”询问友人为何未能归来,透露出诗人对他的担忧和关切。
接下来的四句“执手一悲唤,惊觉妻与儿。起坐不得省,清风在帘帷”描述了诗人在梦中见到友人的情景,以及他在梦醒后的失落心情。诗人紧紧抓住友人,悲痛地呼唤着他的名字,却意外地惊醒了自己的妻儿。尽管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现实世界,但梦中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最后四句“平明出南门,将以语所知。过子旧家处,寒花出疎篱。萧萧黄叶多,袅袅归步迟。子去不早还,何以慰我思”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清晨离开南门,想要将梦境告诉好友。当他经过友人的故居时,看到的只是疏篱外绽放的寒花和满地的黄叶。他感慨万千,盼望着友人能早日归来,以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关于离别、梦境和思念的故事,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述梦寄赵紫芝》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期,此时的社会正处于由战乱走向和平的过渡阶段。徐玑,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县人,生卒年不详,但根据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推断,他生活在南宋时期。
在徐玑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兵入侵、战乱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流露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为南宋诗人,徐玑自然也无法逃避时代的浪潮。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
徐玑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在这首《述梦寄赵紫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战乱中的无奈与无助。他希望通过梦境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的真实写照。
总的来说,《述梦寄赵紫芝》这首古诗反映了南宋初期的社会现实,以及徐玑在面对战乱时的复杂心境。通过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