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楼篇
松声欲动风声催,细非笙簧大非雷。
松间便使无风起,亦有爽气如风来。
傍松作楼古为务,小著轩楹省斤锯。
楼低要与绿阴平,勿令高过松梢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松树声欲起而风声相催,小的声音不像竹筒大的又非雷鸣。
即便在松树下没有风吹起,也能感受到那爽快的气息如同清风拂面。
靠近松树修建小楼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构建时还要注意采光与遮荫的平衡。
让楼层与绿色阴影持平,不要让它超过松树顶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松风楼篇:标题来源于徐玑的诗歌作品《松风楼篇》。
2.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
3. 风声催:风声促使松声的产生。
4. 细非笙簧:此处指细微的风声不似笙簧乐器的声音。
5. 大非雷:此处指较大的风声不似雷声。
6. 便使:即使。
7. 轩楹:楼阁的窗户。
8. 省斤锯:表示减少对木材的加工,保留其原有的自然形态。
9. 绿阴平:绿树成荫的地方。
10. 松梢:松树的主枝分叉处。
去完善
赏析
《松风楼篇》是一首描绘松树与风的和谐关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述,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生机与活力。
首联“松声欲动风声催,细非笙簧大非雷”,描写了松树的声音与风声的交织,既生动地勾勒出风吹松林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独特感知。
颔联“松间便使无风起,亦有爽气如风来”,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松树之间的空气流动所带来的清凉之感。即使在没有风的时候,松树之间依然有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颈联“傍松作楼古为务,小著轩楹省斤锯”,描述了松风楼的设计特点。临近松树而建,使得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同时也节省了一些材料。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节俭态度。
尾联“楼低要与绿阴平,勿令高过松梢去”,则是诗人对于松风楼高度的匠心独运之处。楼身较低,恰好与周围的绿荫齐平,这样的设计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避免过于突兀的高楼影响松树的美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风楼篇》是南宋诗人徐玑的著名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这一年,徐玑已经四十四岁,他在同年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然而,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坎坷生活,这使他对人生的感悟颇深。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国的侵略,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徐玑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也深受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
《松风楼篇》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中通过对松风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