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信州灵山阁跨鹤台

标题包含
登信州灵山阁跨鹤台
清游吾有分,浑似昔曾来。 野屋凭高住,青山到水回。 欲看灵岫远,须待晓云开。 渐渐生愁思,乡心上古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玑(1162年-1214年),字致中,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赵师秀、翁卷、徐照并称“永嘉四灵”。 徐玑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清游吾有幸参与,仿佛昔日曾来过此地。 我们在这间地势较高的茅屋里安顿下来,窗外可见青山绵延直至水流回转。 想要观赏那遥远幽深的山峦,需要等待清晨的云层散去。 随着时光流逝,心中的乡愁油然而生,站在那古老的城台上,更是想念远方的家乡。
去完善
释义
《登信州灵山阁跨鹤台》徐玑 1. 清游:指清净悠闲的游览。 2. 吾有分:我有缘分。 3. 浑似:完全像;像极了。 4. 昔曾来:过去曾经来过这里。 5. 野屋:野外的小房子。 6. 凭高住:靠着高处居住。 7. 青山到水回:青山从水的回流处延伸出来。 8. 灵岫(xiù):灵峰,指山峰。 9. 晓云开:早晨的云雾散去。 10. 渐渐生愁思:逐渐产生忧愁之情。 11. 乡心上古台:怀着思乡之情登上古老的土台。
去完善
赏析
《登信州灵山阁跨鹤台》是一首描绘诗人登临山水、抒发怀乡愁绪的诗篇。诗人在游玩中感悟到人生的境遇如同往昔的再现,表现出一种世事如昨的沧桑感。 首联“清游吾有分,浑似昔曾来”,用词简洁却寓意深远。这里的“清游”一词,既指游览灵山阁和跨鹤台之游,又寓指诗人高尚的品质与志趣。诗人感到这次的游览仿佛是前世的约定,颇有人生如梦的感慨。 颔联“野屋凭高住,青山到水回”,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景致。诗人站在野屋的高处,眺望远处的青山绿水,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这一句也暗示出诗人的志向与追求,他渴望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实现人生的价值。 颈联“欲看灵岫远,须待晓云开”,表达了诗人对神秘仙山的向往之情。他认为要想领略灵山之美,必须等到早晨云雾消散之时。这里的“灵岫”既是实指信州的灵山,也是虚指理想中的仙境。 尾联“渐渐生愁思,乡心上古台”,则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诗人逐渐产生了思念故乡的情绪。他登上古老的祭台,遥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信州灵山阁跨鹤台》是南宋著名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徐玑(生卒年不详),字致中,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人。他生活在一个文学世家,其父徐琬曾为翰林院编修。徐玑年轻时曾担任过临安府司理参军,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徐玑生活的时代,南宋已经进入了衰落期,政治腐朽,民生疾苦。然而,信州地区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景象。徐玑在游览信州灵山阁时,见到了这里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的生活情景,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在这首诗中,徐玑通过描绘信州灵山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借助于这座古代建筑的历史底蕴,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文化的怀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