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外

标题包含
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外
郡以竹为名,因知此地清。 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 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 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玑(1162年-1214年),字致中,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赵师秀、翁卷、徐照并称“永嘉四灵”。 徐玑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地区因为竹子而得名,因此我们知道这里十分清静。 清澈的溪水从城市下方流过,山脉延伸到市区的边缘就变得平坦了。 帷幕之后并非没有宾客,有才华的人一定会发出声音。 我们共同在江河湖海之中生活并致力于仕途,相隔不远,但却无法相见,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外》是徐玑的一首送别诗。以下是对该诗每句的注释: 1. 郡:指筠州。 2. 因知:因此知道。 3. 绿:绿水。 4. 山到市边平:言山势至集市处变得平坦。 5. 入幕:指赵灵秀即将在筠州入幕府工作。 6. 非无客:并非没有客人。 7. 能文:擅长文学的人。 8. 必有声:一定会有所成就。 9. 江湖:泛指江河湖泊。 10. 游宦:指在外做官或游学。 11. 相望:互相遥望。 12. 若为情:多么令人动情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赵灵秀分别之际的景象和情感。首联通过对竹的描述,传递出地方环境的清幽,使人联想到赵灵秀所在之处的自然环境。颔联通过溪水、青山等元素展示了诗人在地理空间上对赵灵秀所处地方的感知,进一步强调其环境的宁静和清新。颈联表达了对赵灵秀才能的认可和对他的祝愿,预示着他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良好的声誉。尾联则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在即将分离时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外》是宋代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76年,正值宋太宗在位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刚刚结束,社会逐渐恢复安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政治事业。 徐玑在诗歌创作期间,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感到失望和沮丧。然而,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和对未来事业的期待。他希望自己能像朋友赵灵秀一样,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为国家效力。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宋朝在经过多年的战乱后,急需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把入仕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徐玑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之情,还传达了他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