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湫
瀑水数千尺,何曾贴石流。
还疑众山坼,故使半空浮。
雾雨初相乱,波涛忽自由。
道场从建后,龙去任人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瀑布流水数千米,何曾紧贴石壁流。
让人怀疑是群山崩裂,使得水流在半空浮动。
云雾雨滴刚开始混乱交织,波涛却突然变得自由奔腾。
自从寺庙建立以来,神龙离去,任由人们来游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大龙湫:位于浙江雁荡山的瀑布景观。
2. 瀑水:瀑布的水。
3. 数千尺:形容瀑布高度极高。
4. 贴石流:指水流紧贴着岩石流动。
5. 还疑:怀疑;疑惑。
6. 众山坼:形容众多山峰开裂的景象。
7. 故使:故意让;使得。
8. 半空浮:在空中漂浮。
9. 雾雨:雾气与雨水。
10. 相乱:相互混杂。
11. 波涛:比喻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12. 忽自由:忽然间感受到自由。
13. 道场:佛教修行的场所。
14. 从建:建设。
15. 龙去:传说中的龙离去。
16. 任人游:任凭人们来游玩。
去完善
赏析
《大龙湫》是宋代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描绘浙江雁荡山大龙湫瀑布景象的诗。此诗以磅礴的笔墨,细腻而形象地描述了瀑布的形态和气势。
首联写瀑布水流浩渺,直下数千米而不贴石,体现了大龙湫瀑布的壮丽景观。瀑布自山涧倾泻而下,犹如从天际降临,令人叹为观止。
颔联则进一步展开想象,解释瀑布的壮丽景象是因为众山的裂开所致,使得瀑布如漂浮在半空中一般。这看似奇诡的想象,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颈联描绘了大龙湫周围的环境气氛,雾雨弥漫,山水之间弥漫着神秘的气息,波涛翻滚、奔腾不息,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之中。
尾联则意味着由于在大龙湫建立了寺庙,游人络绎不绝,而对于瀑布中的龙来说,已不见踪影,任由人们游览。
整首诗既有豪放的景物描写,又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充分展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龙湫》是南宋诗人徐玑的一首描绘大龙湫瀑布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宋金战争之后,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时期,徐玑作为一名官员,对国家的时局感到忧虑和痛心。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在大龙湫瀑布面前,他被瀑布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在徐玑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政权内部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而北方的金朝则趁机南下侵略,使南宋陷入严重的边患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徐玑作为文人墨客,无法直接参与到军事斗争中去,只能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因此,《大龙湫》这首诗既是徐玑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是他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