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是谁曾种白玻璃,京绝寒流一点奇。
不压垅头千百树,最怜窗下两三枝。
幽深真似离骚句,枯健独如卖岛诗。
吟到月斜浑未色,萧萧鬓影有风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有谁种下纯白色的玻璃?在京都寒冷的河流边这显得格外奇特。
不在田埂间繁茂生长的一百棵树中,我最喜欢的是在窗子下的那两三株。
它们看起来既幽深又复杂,简直就像《离骚》里的句子,干枯而健壮,像极了卖掉小岛的诗篇。
当月亮倾斜时,它们的颜色还没有变化,反而显得更加引人注目。在那萧瑟的落叶之中,只有风吹过的地方才能见到这些美丽的树木。
去完善
释义
徐玑的《梅》注释如下:
1. 京绝:指京城之外的偏远地方。
2. 白玻璃:形容梅花洁白如玉。
3. 离骚句:此处用《离骚》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梅花的幽深。
4. 卖岛诗:这里比喻梅花的傲骨与坚韧。
5. 月斜:月亮偏西,指夜深之时。
6. 萧萧:形容头发稀疏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梅,自古以来便以其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清雅脱俗的气质成为文人墨客的钟爱。在徐玑的这首《梅》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梅花傲霜斗雪的独特魅力。
首联“是谁曾种白玻璃,京绝寒流一点奇”,诗人以“白玻璃”比喻梅花的纯净无瑕,让人联想到冬日里那片冰清玉洁的世界。而“一点奇”则暗示了梅花在严寒中的独特风姿。
颔联“不压垅头千百树,最怜窗下两三枝”,这一联巧妙地展示了梅花在不同环境下的美。诗人认为,尽管梅花漫山遍野,但最美的还是那窗下静静绽放的两三枝,它们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柔动人。
颈联“幽深真似离骚句,枯健独如卖岛诗”,诗人将梅花的品质与《离骚》的深邃、《卖岛》的刚健融为一体,使得梅花的形象更加丰满。这一联也传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深深敬仰之情。
尾联“吟到月斜浑未色,萧萧鬓影有风吹”,诗人以自己吟咏梅花直到月斜的画面作结,表现了梅花的美好时光。最后一句“萧萧鬓影有风吹”,更是将自己对梅花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末期,是徐玑的一首五言绝句。在徐玑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文人墨客辈出。徐玑作为南宋著名的文人,对梅花有着独特的情感。
在那个时候,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梅花却能在寒冷的冬天傲然绽放,这种坚韧不屈的品质,成为了徐玑等人寄托理想的载体。他们在诗画中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