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投周益公

标题包含
投周益公
辞相还家后,清癯带少颜。 便令凡事足,不似一身闲。 长日惟开卷,晴天偶看山。 只应忧国念,到此或相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玑(1162年-1214年),字致中,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赵师秀、翁卷、徐照并称“永嘉四灵”。 徐玑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辞掉宰相职位回家之后,面容显得清瘦但精神依旧饱满。 尽管生活富足,但依然不觉得孤独悠闲。 每天只是看书学习,晴天时偶尔看看远山。 唯独对国家的忧虑和思念,始终萦绕在心头,无法释怀。
去完善
释义
《投周益公》: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徐玑写给周益公(即周必大)的。周益公原为宰相,后因故辞官回乡。诗人通过描绘周益公辞官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周益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 辞相还家后,清癯带少颜:这句诗描写了周益公辞官回乡后的形象。“清癯”指瘦削,形容周益公辞官后的精神面貌。“带少颜”则暗示他虽然年纪稍大,但精神矍铄。 2. 便令凡事足,不似一身闲:这句诗表达了周益公虽然辞去了宰相的职位,但他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并不显得清闲。 3. 长日惟开卷,晴天偶看山:这句诗描绘了周益公在闲暇时读书的生活状态。在晴朗的天气里,他会偶尔出去欣赏山川景色。 4. 只应忧国念,到此或相关:这句诗表达了周益公即使辞官,心中仍然担忧国家的命运。这种忧虑或许与他之前的从政经历有关。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诗人以简洁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从“辞相还家后,清癯带少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辞去宰相职务回到家乡后的淡泊与超脱。接下来的“便令凡事足,不似一身闲”则暗示了诗人虽然闲居但内心仍有忧虑,这使得他无法完全沉浸于田园生活之中。 在“长日惟开卷,晴天偶看山”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漫长的时光里只有读书和欣赏风景为伴的恬静生活。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并没有使诗人忘却家国之事。最后两句“只应忧国念,到此或相关”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即使身处田园也无法忘记自己的责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隐居生活,展示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投周益公》是南宋诗人徐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昏暗,内忧外患不断,民众疾苦重重,而文人志士却无用武之地。 徐玑(1162-1214),字君阜,号灵渊,浙江温州平阳人。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年轻时便已声名远播。然而,尽管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在绍熙年间,徐玑虽然入朝为官,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使他深感遗憾和无奈。 在此背景下,徐玑写下了这首《投周益公》,希望通过向当时的朝廷重臣周必大(谥号“益公”)上疏,表达自己的政见和抱负,以期改变国家的颓势。然而,由于当时政治环境恶劣,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反而因此招致了更多的麻烦。尽管如此,徐玑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担忧不已。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