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怨
舜欲省蛮陬,南巡非逸游。
九山沈白日,二女泣沧洲。
目极楚云断,恨连湘水流。
至今闻鼓瑟,咽绝不胜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舜帝想要探访远方的部落,他并非贪图南方的美景。
然而九嶷山下的太阳落下,他心爱的两个女儿在湘江边哭泣。
望向远方楚地的天空渐渐暗淡,哀怨之情如同湘江的水连绵不绝。
如今,人们听到鼓瑟之声仍不禁泪流满面,哀愁难以言表。
去完善
释义
舜欲省蛮陬:
舜:指的是上古的舜帝,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始祖之一。
省:巡视,视察的意思。
蛮陬(zōu):是古代对南方地区的称呼,意为未开化之地。这里用来代指舜帝所要巡视的地方。
九山沈白日:
九山:这里指湖南省的九嶷山,相传舜帝就葬在此地。
沈白日:形容太阳落山,天色渐暗的场景。
二女泣沧洲:
二女:这里指的是娥皇和女英两位女性,传说中她们是舜帝的妻子。
沧洲:水边,这里是比喻舜帝逝世的地点。
目极楚云断:
楚云:楚国地区(今湖南、湖北等地)的天空。
断:形容视线被阻断,看不见远处。
恨连湘水流:
恨:悲伤,哀痛的情绪。
湘水:湘江,源出中国湖南省,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
流:流动,这里指湘江的水流不断。
去完善
赏析
《湘妃怨》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叙述舜帝南巡时与湘妃的相遇,以及湘妃因舜帝离去而悲痛不已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对舜帝德行的敬仰。
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舜帝为了体察民情,巡视边疆,并非是为了贪图安逸享受。“舜欲省蛮陬,南巡非逸游”,传达了舜帝身为君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舜帝在九嶷山与湘妃相遇的场景。“九山沈白日,二女泣沧洲”,以落日、哭泣的形象化描写,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这里的“二女”指的是娥皇和女英,她们是舜帝的妃子,后因舜帝离世而悲痛欲绝,泪滴于竹上形成了美丽的湘妃竹。
“目极楚云断,恨连湘水流”,表达出湘妃望着舜帝离去的方向,心中的悲痛之情如同湘江水般绵延不绝。这既是诗人对湘妃情感的描绘,也是对他自己内心情感的投射。
最后两句“至今闻鼓瑟,咽绝不胜愁”,诗人借鼓瑟之声来表达对舜帝和湘妃的哀悼之情。这鼓瑟之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让人心生悲凉之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舜帝南巡和湘妃哭泣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同时,它也传达出了诗人对舜帝德行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湘妃怨》是唐代诗人陈羽所作的乐府诗。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
在陈羽生活的时代,唐朝国势已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朝廷腐败,宦官弄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感时伤怀,忧国忧民,陈羽也不例外。他眼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无力回天,只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无奈与悲痛。
陈羽的个人经历也充满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愤懑。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湘妃怨》这首诗通过描绘湘妃泣血啼哭、泪染斑竹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苦难的深深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同时也体现了陈羽作为一名文人的良知和责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