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途次
秋色满行路,此时心不闲。孤贫游上国,少壮有衰颜。
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萧条远林外,风急水潺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景色铺满了整个旅途,然而此刻内心却难以平静。孤独的游子在繁华的都市中漂泊,年少时的锐气已经逐渐被沧桑所取代。
鸟儿们都已回到了树枝上的巢穴,而旅行的人却仍在山路上行走。远处的树林显得萧瑟而寂寥,伴随着风声,流水声在山谷间回荡不息。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秋色满行路:秋色,指秋天的景色;满行路,形容秋天的景色遍布在道路两旁。
2. 此时心不闲:心不闲,表示内心无法平静。
3. 孤贫游上国:孤贫,指独自一人的贫困状态;上国,对别国的尊称,这里指中国。
4. 少壮有衰颜:少壮,年轻力壮的时候;衰颜,老年或生病时的面容,这里表示任翻已经不再年轻。
5. 众鸟已归树:众鸟,指各种鸟类;归树,回到树上筑巢过冬。
6. 旅人犹过山:旅人,旅客,出门在外的人;犹,还;过山,翻山越岭。
7. 萧条远林外:萧条,稀疏零落的样子;远林,远离的树林。
8. 风急水潺潺:风急,风力强劲;水潺潺,水流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途经的景色和心境。开篇两句“秋色满行路,此时心不闲”,既点明了季节和时间,也揭示了诗人心中的忧虑与不安。第三、四句“孤贫游上国,少壮有衰颜”,诗人以孤贫的身世和已显衰颓的年轻形象,表现出在旅途中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第五、六句“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诗人通过对比鸟儿归巢与自己仍在旅途之中,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漂泊不定。结尾两句“萧条远林外,风急水潺潺”,以萧条的景象和风急水潺的声音作为结尾,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深沉的氛围,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晚途次》是唐代诗人任翻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具体年份不详。在这段时间里,大唐王朝已经进入衰落阶段,战乱频发,民生疾苦。
任翻生活在这个时期,作为一个文人墨客,他对国家民族的兴衰有着深深的忧虑和感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他的才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施展,这使得他的心情郁闷,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悲观情绪。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深秋黄昏时的旅途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文人士大夫们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