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郊居
远声霜后树,秋色水边村。野径无来客,寒风自动门。
海山藏日影,江月落潮痕。惆怅高飞晚,年年别故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尘嚣的地方,霜后的树木显得格外宁静;秋天的景色在水边的村庄中悄然绽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没有见到过往的行人;只有寒风在独自穿梭,敲打着关闭的大门。
海洋和高山隐藏了太阳的影子;江月的倒影也映在了退去的潮水中。心情感到惆怅,因为飞翔得太晚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离开家乡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远声】远离喧嚣的声音,这里指秋天的风声。
【霜后树】经过霜降后的树木。
【秋水】秋天的水面。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寒风】寒冷的秋风。
【海山】大海和山岳,这里指的是海边。
【江月】月亮映照在江河中的倒影。
【潮痕】潮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
【高飞】比喻离别的游子。
【故园】故乡,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秋晚郊居》是一首描绘秋日乡村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声音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萧瑟。诗中的“远声霜后树,秋色水边村”展示了秋天的自然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野径无来客,寒风自动门”则暗示了冬天的来临,人们的沉寂与孤独。
接下来的两句“海山藏日影,江月落潮痕”,通过日影和江月的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最后一句“惆怅高飞晚,年年别故园”抒发了诗人在这个时刻的感慨:尽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始终不变,但岁月的流逝使人无法避免离开故土的命运。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使人感受到秋天的寂静与生命的无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晚郊居》是唐代诗人任翻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此时正值大唐盛世的末期,社会相对安定。
在这个时期,任翻生活在一个繁华但又不失宁静的乡村。他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曾游历过许多地方,体验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能够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乡村生活的闲适氛围。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战乱时有发生,但在远离战乱的乡村,人们仍然能够过上平静的生活。这种生活环境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任翻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