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巾子山禅寺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新秋时节的晚上,山顶的空气格外凉爽,白鹤翩翩起舞,落在松树上寻找松露,它们的动作如同仙子在舞蹈一般轻盈。月亮在前方的山峰上照耀着江水,一半被山影遮挡,一半露出明亮的月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一位僧人正走在青翠的山坡上,他推开竹林中的小屋,准备休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绝顶:指极高的山顶。
2. 新秋:初秋的时候。
3. 夜凉:夜晚的清凉。
4. 鹤翻:比喻仙鹤飞翔的样子。
5. 松露:松树上的露水。
6. 滴衣裳:形容露水打湿衣物的情景。
7. 前峰:前面的山峰。
8. 月映:月亮照耀着。
9. 半江水:一半江水的景色。
10. 僧在:僧侣们在。
11. 翠微:青翠的山色。
12. 开竹房:打开竹子建造的房屋。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宿巾子山禅寺》中,诗人任翻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寂静的清晨景象。诗中的“绝顶新秋生夜凉”描述了山顶夜晚的凉爽,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鹤翻松露滴衣裳”则生动地描绘了山间清晨的生机,白鹤展翅飞翔,松树上的露水滴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清新与活力。而“前峰月映半江水”这句则进一步展现了清晨山水之间的美景,月光洒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最后一句“僧在翠微开竹房”则揭示了这首诗的主题,即寺庙的僧人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清新的笔调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中晨景图,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巾子山禅寺》是唐代诗人任翻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8世纪左右的唐代,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依然深远,诗歌以描绘宗教信仰和心灵追求为主要主题。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诗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任翻本人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也颇具影响力,他一生淡泊名利,喜好游历名山大川,寻访古刹寺庙。
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在巾子山禅寺留宿时创作的。诗中表达了对禅宗信仰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超凡脱俗的心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