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海歌
洪荒距今几万载,人间尚有草昧在。我行远到交趾边,放眼忽惊看树海。山深谷邃无田畴,人烟断绝林木稠。禹刊益焚所不到,剩作丛箐森遐陬。托根石罅瘠且钝,十年犹难长一寸。径皆盈丈高百寻,此功岂可岁月论。始知生自盘古初,汉柏秦松犹觉嫩。支离夭矫非一形,《尔雅》笺疏无其名。肩排枝不得旁出,株株挤作长身撑。大都瘦硬干如铁,斧劈不入其声铿。苍髯猬磔烈霜杀,老鳞虬蜕雄雷轰。五层之楼七层塔,但得半截堪为楹。惜哉路险运难出,仅与社栎同全生。亦有年深自枯死,白骨僵立将成精。文梓为牛枫变叟,空山白昼百怪惊。绿阴连天密无缝,那辨乔峰与深洞。但见高低千百层,并作一片碧云冻。有时风撼万叶翻,恍惚诸山爪甲动。我行万里半天下,中原尺土皆耕稼。到此奇观得未曾,榆塞邓林讵足亚。邓尉香雪黄山云,犹以海名巧相借。况兹荟翳径千里,何啻澎湃重溟泻。怒籁吼作崩涛鸣,浓翠涌成碧浪驾。忽移渤澥到山巅,此事直教髡衍诧。乘篮便低泛舟行,支筇略比刺篙射。归田他日得雄夸,说与吴侬望洋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洪荒时代距离我们已经过去了数万年之久,然而大地上仍有一些尚未开垦的地方。我一路远行至交趾边境,突然间被眼前的一片树海惊呆了。山谷深邃幽静,没有农田,人口稀少,林木繁茂。那些大禹和益鸟曾经无法到达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密集的森林。树木在山石间的缝隙中艰难地生长着,需要数十年的光阴才能长到一寸之高。它们的树干挺拔,高达百寻,这种成就怎能用时间来衡量?原来这些树木来自盘古时代,相比之下,汉代的柏树和秦代的松树都显得十分年轻。它们形态各异,如同托尼的画笔般千姿百态,然而《尔雅》一书中却没有记载它们的名字。它们的树枝都被紧紧地挤压在一起,一株株都努力向上伸展。大多数树干都是瘦削坚硬,宛如钢铁,就连斧头都无法砍入。有些树干上满是青苔,看起来就像是被冰雪覆盖;而有些则像老龙的鳞片,彰显着风雨沧桑的力量。这里的树木有的长得像五层高的楼房,有的像七层高的宝塔,如果砍去一半,或许还能做成屋梁。可惜这里地势险峻,运输困难,只能跟当地的橡树一同生存。也有年代久远的树木自然枯萎而死,只剩下僵硬的白骨,仿佛将要变成妖精一般。这片树林中有老态龙钟的老树,也有变化多端的枫树,使得这空荡荡的山谷充满了种种神秘之感。绿树浓密得好像无边无际,根本无法分辨哪处是高耸的山峰,哪处是深邃的洞穴。只能看到起伏的树梢有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有时风吹过,树叶翻滚,恍如群山在颤动。我已走过万里路,看过无数美丽的风景,但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色。这里的景象丝毫不逊色于陕西榆林的海棠、江苏邓尉的香雪,或者安徽黄山的云海。更何况这片森林绵延千里,就像是大海的波澜壮阔。森林里的风声听起来如同瀑布奔流,浓郁的绿色又像波浪般涌动。忽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神奇了。我在篮子里像在小船里一样行进,拄着手杖就能像渔夫那样探寻未知的领域。如果有一天我能回到乡村,我一定会在那里炫耀这段经历,让那些好奇的人们也感受这令人敬畏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洪荒:指远古时期天地未开、混沌迷茫的状态。
2. 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区,泛指南方偏远地区。
3. 草昧:蒙昧,指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落后状态。
4. 禹刊益焚: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益焚山林的事迹。
5. 丛箐:茂密的丛林。
6. 遐陬:边远之地。
7. 石罅:岩石裂缝。
8. 径皆盈丈:形容树干直径有一丈宽。
9. 百寻:形容树高达百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0. 盘古初:指地球最早的时期。
11. 汉柏秦松:汉代的柏树和秦代的松树,比喻年代久远的树木。
12. 《尔雅》:古代一部研究草木虫鱼的著作。
13. 支离:零碎分散的样子。
14. 夭矫:曲折有韵致。
15. 笺疏:详细注解。
16. 不得旁出:指树木生长受到岩石缝隙的限制。
17. 挤作长身撑:形容树木在狭小的空间中顽强生长的景象。
18. 苍髯猬磔:形容树枝像刺猬一样锐利。
19. 老鳞虬蜕:形容树木纹理如同老龙脱皮般刚健有力。
20. 五层之楼七层塔:形容树木高大。
21. 社栎:社庙里的栎树,象征着长寿和吉祥。
22. 白骨僵立:形容树木枯死后留下的残枝。
23. 文梓:有花纹的木料,这里指代优质的木材。
24. 枫变叟:枫叶变化的形象犹如老人。
25. 榆塞邓林:榆塞是古代关隘之一,邓林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假设宇宙;此处用以对比树海的壮观景色。
26. 邓尉香雪黄山云:分别指代江苏邓尉山和安徽黄山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海”并非实际海洋,而是借代美景。
27. 荟翳径千里:形容树木繁茂,连绵不断。
28. 渤海:指代北方的海滨地带。
29. 此事直教髡衍诧:意为这样的事情会让古代的学者髡衍感到惊讶。
30. 篮:此处指独木舟。
31. 支筇:手杖。
32. 刺篙:用竹竿戳水底使船前进的方法。
33. 吴侬:泛指江南一带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树海歌》是一首描绘壮丽的森林景象和景观的作品,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生动的比喻展现出林海的气势磅礴和神秘莫测。同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篇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开篇诗人描述了“洪荒”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烟罕至的林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原始森林的画面。随后通过讲述树木生长在恶劣的环境、繁殖缓慢等特点,突出了林海的独特风貌。
诗中用“托根石罅瘠且钝,十年犹难长一寸”来形容树林生长的艰难环境,并用“始知生自盘古初,汉柏秦松犹觉嫩”展现了树木古老的历史,增强了森林的神秘感。接下来的诗句“大都瘦硬干如铁,斧劈不入其声铿”则以夸张的手法凸显了树木的强大生命力。
之后,诗人详细描绘了树木的外形特点,如“苍髯猬磔烈霜杀,老鳞虬蜕雄雷轰”,进一步展示了森林的神秘气氛。接着又以楼阁和塔的形象来比拟树木的高大,并通过“但得半截堪为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古老树木的保护愿望。
诗人通过自己游历的经历,表达了对这片原始森林壮丽景色的惊叹。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具震撼力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令人惊心动魄的林海画卷,并借用了一些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使其更具有诗意。
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向家乡的亲友描述这片神奇的森林。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树海歌》是清代著名文人赵翼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赵翼的个人事业上升期。
在当时的背景下,赵翼作为一个有才学的士人,对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深深的期许和热情。然而,他也看到了国家表面繁荣背后的危机,例如官场腐败、民众疾苦等问题。因此,他在诗中通过对树海的描绘,表达了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此外,赵翼个人的经历也对这首诗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脱颖而出,直到48岁时才通过举人试,后来成为军机大臣。这样的经历使他深知科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创作这首充满现实关怀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