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杂诗
山云才滃起,顷刻雨点飘。
乃知云变雨,不必到层霄。
只在百丈间,即化甘澍膏。
君看云薄处,曦影如隔绡。
自是此雨上,仍有赤日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间云雾刚刚涌起,转瞬间雨滴就开始飘落。这让我们了解到云朵变为雨水,不一定非要到高空。只需在百米之间,就会化为滋润大地的甘露。你看那薄薄的云层中,阳光穿透的影子如同隔着轻纱。尽管这场雨带来了阴凉,但太阳依然高挂在天空。

去完善
释义
1. 山云才滃起:“滃起”指云雾聚集。
2. 顷刻雨点飘:形容雨点开始落下。
3. 乃知云变雨:说明云朵变成雨滴的过程。
4. 不必到层霄:不需要跑到高空才能看到云朵变化成雨滴的现象。
5. 只在百丈间:云朵在百米高的地方就能化为雨滴。
6. 即化甘澍膏:雨水滋润万物。
7. 君看云薄处:你看那薄薄的云朵下面。
8. 曦影如隔绡:阳光穿透云层,就像隔着丝纱一样。
9. 自是此雨上:由于这场降雨距离地面很近。
10. 仍有赤日高:依然有太阳高挂在天空。

去完善
赏析
《山行杂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气象变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人通过对山间云层、雨水、阳光等自然景观的观察,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中瞬息万变的现象。而诗歌后半部分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事物之间的转化不仅发生在遥远的高空,其实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就能发现许多类似的例子。
首先,诗人在前两句描述了山间的云朵突然涌起,紧接着雨滴飘落下来的场景,以此强调了自然现象的变化莫测。紧接着的四句则解释了云朵转化为雨滴的过程并不需要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即使在相对较低的山间也能完成这一变化。同时,“曦影如隔绡”一句通过比喻阳光穿透云层的景象,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神奇。最后两句则为这首诗增添了一丝哲学意味:即使在大雨中,太阳依然在高空中照耀着大地,暗示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能阻挡我们追求光明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行杂诗》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赵翼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朝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这是赵翼生活并创作诗歌的年代。
在乾隆年间,赵翼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素养,还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他担任过乾隆皇帝的侍卫,后来又出任过地方官员。在这段时间里,赵翼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了民生疾苦,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然而,在这个看似祥和的社会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这些问题在赵翼的诗作中也得到了反映。
总之,《山行杂诗》是赵翼在乾隆时期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体验,通过描绘山行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