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杜甫诸将 其四
易将应看贼首函,到营又似勒枚衔。翻疑充国屯田守,岂有辛毗仗节监。卧甲征夫听夜柝,捣砧思妇寄秋衫。祭风台畔樯乌转,枉费催开海舶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易将的职责在于掌握敌情并迅速汇报,就像封装在文件中的贼首一样;而到了营地,又像一名指挥官,准备开始行动。他的出现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在模仿赵充国屯田边疆,守卫边疆的样子,但又怎么可能是仅仅担任像辛毗那样的信使角色呢?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夜里休息,随时准备听到号令声;而在远方,思念亲人的妇女们正在敲打着砧石,忙着给家人寄送秋天的衣物。祭风台的船桅上,乌鸦在空中盘旋,却并没有看到航船的帆升起,真是白费了那一阵催航的风啊!

去完善
释义
1.易将:轻率的将领。
2.贼首函:指敌人投降的首领。
3.勒枚衔:古代军官任命时的文书。
4.充国:汉代名将赵充国,曾驻扎边疆以保障边境安全。
5.辛毗:三国时期魏国谋臣,曾在伐蜀时作督军而居中调度。
6.征夫:士兵或远征的人。
7.夜柝:晚上敲击梆子提醒防守警惕。
8.捣砧:形容妇女用捣衣砧加工衣物时的动作,暗含思念出征丈夫之情。
9.祭风台:相传诸葛亮借东风处,此处代指战场。
10.樯乌:船桅上的乌鸦,此处象征战船。
11.海舶:战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拟杜甫诸将 其四》的诗是清朝诗人赵翼所写,全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战争场景,同时表达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前两句“易将应看贼首函,到营又似勒枚衔”描述了士兵们整装待发、气势磅礴的场景。这里“贼首函”和“勒枚衔”都指代战事,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翻疑充国屯田守,岂有辛毗仗节监”则暗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深忧虑。这里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汉代的著名将领充国和三国时期的辛毗。他们的形象代表了忠诚、智慧和稳重,而这样的品质在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卧甲征夫听夜柝,捣砧思妇寄秋衫”进一步描绘了战场上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卧甲征夫”指的是那些身披盔甲的战士,他们听到夜晚的击柝声,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而“捣砧思妇”则代表了那些在远方牵挂着出征将士的妻子们,她们寄去秋天的衣衫,寄托着无尽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祭风台畔樯乌转,枉费催开海舶帆”则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了战争的徒劳无益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里的“祭风台”象征着战争的开始,而“樯乌”和“海舶帆”则代表船只和海上贸易,这象征着繁荣与和平,这与残酷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以及对古代将领、战士和家眷的深刻刻画,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热切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拟杜甫诸将 其四》是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乾隆时期(约公元1740年至1799年)。在这段时间里,赵翼在官场生涯中历经波折,他曾担任军机处章京、江南乡试副考官等职,后因故被革职。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中叶,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封建统治的弊端和官僚主义盛行,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赵翼以杜甫为榜样,关注国家时局,希望有才能之士能肩负起国家的重任,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这首诗意在借古讽今,表达了对贤能之士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