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将蒇余归有日矣诗以志喜 其二
无端伏莽报兴戎,一片虫沙小劫中。作贼岂闻头到白,驱民已遍血流红。时平吏醉笙歌月,事起兵寒草木风。至此始知龚渤海,卖刀买犊是奇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突然有隐匿的敌人密报战况,在这片混乱的世界中,昆虫和小沙砾都感受到战争的气氛。做贼的人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头已变得苍白,而民众则已被驱赶得鲜血四溅。当世界太平的时候,官员们在月光下醉生梦死,享受着笙歌;而一旦战事爆发,士兵们则在寒风中厮杀,草木皆兵。直到现在才知道龚渤海的作为,他舍弃武器转而务农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军事:指战争或武装冲突。
2. 将蒇:即将完成,这里表示战事即将结束。
3. 余归有日矣:指诗人自己离战争战场的日子不远了。
4. 无端:无缘无故地,这里形容战争的突然爆发。
5. 伏莽:潜藏在草丛中的敌人,这里比喻潜伏的敌人和不稳定的局势。
6. 兴戎:发动战争。
7. 虫沙:指战乱中的百姓如同虫子一样四处逃散,土地被血染红。
8. 时平:指社会安定时期。
9. 吏醉笙歌月:形容官员们在和平时期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
10. 事起兵寒草木风:指战争爆发后,士兵们在寒风中作战。
11. 至此始知龚渤海:指直到这时才了解龚渤海的伟大事迹。
12. 卖刀买犊:典出自《后汉书·朱浮传》,描述了龚渤海平息叛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军事将蒇余归有日矣诗以志喜 其二》,为清代著名诗人赵翼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独特看法和对和平的渴望。
首联“无端伏莽报兴戎,一片虫沙小劫中。”描述了战争的突然爆发和残酷的场面,使人们陷入灾难之中。其中,“无端伏莽报兴戎”意味着战争的爆发往往毫无征兆,令人防不胜防;“一片虫沙小劫中”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颔联“作贼岂闻头到白,驱民已遍血流红。”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作贼岂闻头到白”讽刺了那些发动战争的统治者,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让百姓承受战乱的痛苦;“驱民已遍血流红”则表现了战争中民众的悲惨境遇,血流成河的场景让人心生怜悯。
颈联“时平吏醉笙歌月,事起兵寒草木风。”通过对比和平时期的繁荣与战乱时的萧条,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时平吏醉笙歌月”展现了和平时期官员们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事起兵寒草木风”则描绘了战争爆发后,士兵们在寒风中作战的场景,突显了战争的残酷。
尾联“至此始知龚渤海,卖刀买犊是奇功。”引用了唐代隐士龚渤海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战争中拯救民众的英雄的敬仰之情。诗人认为,像龚渤海这样在战争中救济百姓、解救众生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代诗人赵翼的《军事将蒇余归有日矣诗以志喜 其二》创作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这期间,赵翼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意,直到五十岁才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知县、御史等职务。虽然他的政治生涯较为顺利,但内心依然渴望军事上的建功立业。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于军事成就的向往和期待。
乾隆时期,清朝国力鼎盛,但在边疆地区仍面临诸多威胁。例如,准噶尔部叛乱、缅甸侵犯边境等事件,都让清政府深感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赵翼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平定边疆的渴望,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此外,乾隆时期还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繁荣,诗坛流派众多,既有注重形式技巧的骈文派,也有注重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派。赵翼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受到了这些潮流的影响,他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富有生活气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