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虽然素未谋面但早已相知,如此美好的相遇真是令人惊喜。
才华横溢的人并不多,能够有幸与他们相识并不嫌晚。
杭州的春天像苏堤一样美丽,而杜牧的头发已经渐渐变白。
一位才子与美丽的西湖相得益彰,此次旅行果然没有白费金钱。

去完善
释义
1. 晤:会面,碰面。
2. 袁子才:指袁枚,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3. 可:值得。
4. 必传:必定能够流传下去。
5. 杜牧三生:指唐朝诗人杜牧,其《题都城南庄》中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之句,此处寓意两人的相会也是三生有幸。
6. 端:确实,真的。
7. 不枉游资:指这次游历非常值得。

去完善
赏析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这首诗歌赵翼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对袁子才的敬仰之情。诗中的“苏堤二月如春水”一句形象地描绘出西湖春天美丽景色,而“杜牧三生鬓有丝”则暗示了诗人对袁子才才情的赞赏。结尾两句“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更是表达了此次相遇的美好感受,凸显了诗人对这次西湖之行的深深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乾隆年间,大约是公元1790年。此时,诗人赵翼正处于他人生的后期阶段。赵翼的生平颇有波折,他曾三次科举落第,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翰林院任职。尽管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的诗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但表面上的繁荣仍然掩盖了这些危机。在杭州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人墨客汇聚,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盛行。诗人赵翼在此地邂逅了袁枚,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于是,赵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与袁子才会面的愉快心情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