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去年江北多飞蝗,今年江南多猛虎。
白日咆哮咋行人,人家不敢开门户。
长林空谷风飕飕,四郊食尽耕田牛。
残膏剩骨委丘壑,髑髅啸雨无人收。
老乌衔肠上古树,仰天乌乌为谁诉?逋逃茫茫不见归,归来又苦无家住。
老翁老妇相对哭,布被多年不成幅。
天明起火无粒粟,那更打门苛政酷。
折胫断肘无全民,我欲具陈述难具陈。
纵使移家向廛市,破獍□□喧成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江北蝗虫漫天,今年江南猛虎横行。
白天咆哮吓得路人逃离,家家户户紧闭门户。
辽阔的山林和空谷风声瑟瑟,郊外耕地里的耕牛被吃光了。
残余的油脂骨头抛在荒野,骷髅随风而逝无人能收。
乌鸦叼着小肠飞到古树上,仰天长啸是为谁而鸣?流浪者居无定所,归家后又找不到住处。
老年夫妇相对而泣,破旧的被子多年无法缝补完整。
天亮点火却无米下锅,哪能忍受敲门催租的酷吏?
百姓疾苦难以详述,折断手足也无法普及全民。
即使搬迁至市区,也要面对吵闹成群的恶兽。

去完善
释义
1. 猛虎行:古代乐府诗题。
2. 王冕:元末明初诗人。
3. 江北:长江以北的地区。
4. 飞蝗:蝗虫的一种,飞行力强,常成群迁徙。
5.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
6. 猛虎:指凶猛的老虎。
7. 咆哮:大声喊叫。
8. 咋行:在路上行走。
9. 门户:房子的出入口。
10. 长林:指丛林。
11. 空谷:幽深的山谷。
12. 飕飕:形容风声。
13. 四郊:城市周围的地区。
14. 耕田牛:耕地的牛。
15. 残膏剩骨:指老虎吃剩下的动物尸体。
16. 丘壑:山丘和溪谷,这里指荒野。
17. 髑髅:死人的头骨。
18. 啸雨:呼啸的风雨声。
19. 老乌:乌鸦。
20. 衔肠:叼着动物的肠子。
21. 古树:古老的树木。
22. 仰天:仰望天空。
23. 乌乌:形容乌鸦的叫声。
24. 逋逃:逃跑的人或物。
25. 茫茫:形容迷茫的样子。
26. 归家:回到家里。
27. 无住:没有地方居住。
28. 老翁老妇:年老的男人和女人。
29. 相对哭:面对面哭泣。
30. 布被:用布做的被子。
31. 成幅:制成一整块。
32. 天明:天亮的时候。
33. 起火:生火做饭。
34. 粒粟:一粒粮食。
35. 打门:敲门。
36. 苛政:严苛的政令。
37. 酷:残忍。
38. 折胫断肘:形容肢体的伤残。
39. 无全民:无法保护全体民众。
40. 具陈:详细陈述。
41. 纵使:即使。
42. 移家:搬家。
43. 向廛市:朝向集市和城市。
44. 破獍:指凶恶的动物。
45. 喧成群:喧闹成一片。

去完善
赏析
《猛虎行》是一首描绘猛虎肆虐,民生疾苦的诗篇。诗人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底层百姓在困境中的生活场景。首句“去年江北多飞蝗,今年江南多猛虎”,通过对比展现了灾荒的严重性。紧接着描绘猛虎的凶猛,如“白日咆哮咋行人,人家不敢开门户”,使人如临其境。诗中还展示了饥荒导致的惨状,如“残膏剩骨委丘壑,髑髅啸雨无人收”,表现了生活的困苦和无助。
同时,诗人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如“老乌衔肠上古树,仰天乌乌为谁诉?”、“布被多年不成幅”等诗句,进一步揭露了底层人民的困境。此外,诗中还对统治者的苛政表示了不满,如“那更打门苛政酷”,以此反映社会矛盾和不公。
总的来说,《猛虎行》充分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通过对猛虎、蝗虫等自然灾害的描绘,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刻画,诗人有力地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猛虎行》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元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繁爆发。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王冕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的诗歌往往寓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
在《猛虎行》中,王冕以老虎为象征,表达了他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的敬仰和赞美。他用“山高水深”来形容英雄们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为国家付出的巨大代价。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这些英雄的付出,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朝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然而,在这个黑暗的时期,仍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敢地站出来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王冕正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意,同时也唤起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