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刘总郎书堂屏上
怀人已仙去,书堂犹昔时。
夜梦虽微茫,昼日俨在兹。
我欲载遗事,简素多亡遗。
目前尚如此,后世谁相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怀念的人已经离去,书房还和过去一样。
夜晚的梦虽然模糊,但白天却仿佛还在眼前。
我想记录下那些往事,可是简单的书信都已消失无踪。
现在尚且如此,后人又如何能了解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此诗为赠给刘总郎书堂屏风上的诗作。
2. 刘总郎: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具体身份不详。
3. 书堂:书房。
4. 李叔与:唐朝著名文人,这里指代作者自己。
5. 怀人:怀念的人,这里指刘总郎。
6. 仙去:指死去的人成仙,此处借指刘总郎去世。
7. 昔时:从前,过去的时候。
8. 微茫:模糊不清。
9. 昼日:白天。
10. 俨:庄重,严肃。
11. 在兹:在此。
12. 我欲:我想要。
13. 载遗事:记录往事。
14. 简素:书信。
15. 亡遗:遗失,丢失。
16. 目前:眼前。
17. 后世:后代。
18. 相知:互相了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叔与为怀念友人所作。首联“怀人已仙去,书堂犹昔时”,开篇即道出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悼念之情。尽管友人已经离世,但他们的书堂依旧存在,犹如昨日一般,勾起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怀念。
颔联“夜梦虽微茫,昼日俨在兹”,通过对比夜晚的梦境与白天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在梦中见到故友的场景虽然模糊,但在白天仍然能感受到故友的音容笑貌。这里“微茫”和“俨在兹”的使用,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诗人深夜沉思、白日睹物思人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颈联“我欲载遗事,简素多亡遗”,诗人表示想要记录下与故友之间的点滴往事,然而由于时间久远,许多事情已无从查证。这里的“多亡遗”体现了时间的无情以及人生无常的哀叹。
尾联“目前尚如此,后世谁相知”,诗人发出深沉的感慨:即使眼前的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更遑论后世之人能否了解他们曾经的深厚友谊。这句话既是对自己与故友情谊的珍视,也是对世间人情冷暖的洞察。
整首诗以咏史的方式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悼念,流露出诗人在时光荏苒中无法挽留故人离去的无奈和对人生命运的感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初年(约960-970年),这一时期正值五代十国和宋朝更迭的特殊时期,社会动荡,战事频繁。李叔与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在此时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尽管如此,他仍努力寻求文学和艺术的灵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一特殊时期,北宋皇帝赵匡胤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贤能之士,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刘总郎是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他的书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学习交流。李叔与在书堂屏上题诗,既是对刘总郎的赞美,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寄托。
在这首诗中,李叔与通过对刘总郎书堂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他借用了“梅花”、“竹影”等自然意象,表达了高尚的品质和高洁的精神风貌。同时,他也暗示了虽然身处战乱时代,但仍有像刘总郎这样的学者坚守信念,传承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