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仲炳归 其一
君家渝水我螺川,同是江南百里天。
同道同心更同姓,只年相远却忘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的家在渝水河畔,我的家在螺川岸边,我们同在江南这一片美丽的天地。我们志同道合,又同姓一家,尽管年纪相差较大,但我们互相尊重,亲密无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渝水:重庆的别称,这里指代李仲炳的家乡。
2. 螺川:江西境内的一个地名,这里指代作者李叔与的家乡。
3.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指代两人共同的居住地。
4. 百里天:形容两地相距不远,大约一百里的距离。
5. 同道同心:形容两人有相同的志趣和信念。
6. 同姓:指两人姓氏相同,即都姓李。
7. 只年相远:指两人的年龄相差较大。
8. 忘年:指不在意年龄的差距,表示两人关系亲密无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与李仲炳之间的情谊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们共同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亲密无间。“君家渝水我螺川,同是江南百里天”两句,点明了两人虽分属两地,但同为江南人士,地理位置相近,颇有天涯若比邻之感。接着,诗人又用“同道同心更同姓,只年相远却忘年”来强调两人志同道合、关系密切,即使年龄略有差距,但在精神上却早已成为忘年之交。整首诗充满深情厚谊,读来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李仲炳归》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叔与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是李叔与在官场失意、心灰意冷之际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李叔与遭遇了人生的一大挫折——因政治斗争而遭到贬谪。他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正直敢言的官员,但因与权臣严嵩的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迫离开京城,前往湖南茶陵担任地方官。在这段时期,李叔与对政治失去了信心,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关心民生问题。
明朝嘉靖年间,正值明朝中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在这一时期,宦官权势熏天,朝政被严嵩等权臣把持,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李叔与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被贬谪,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问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