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杂诗 其三
夜久寒炉火尚红,隔山谁动五更钟。
小童和梦移灯去,不管残书读未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已深,房间里的炭火烧得正旺,熊熊的红火映照出寒冷的夜晚。与此同时,远处的钟声传来,宣告着五更的到来。
小孩子沉睡在梦中,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移动过台灯,以至于一旁的书本还没有读完就被遗忘在了角落。
去完善
释义
1. "山窗":意指山中书房的窗户。在这里也寓意山居生活。
2. "李叔与":这里指的是唐朝诗人李频。
3. "五更钟":古代夜晚分为五个阶段,即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五更钟意味着接近天亮之时,大约在凌晨3点至5点之间。
4. "小童":这里是指家里的年轻仆人。
5. "和梦":即陪同主人在梦中度过之意。
6. "残书":阅读到一半的书籍。
去完善
赏析
《山窗杂诗 其三》是南宋诗人李叔与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冬夜山景。诗的前两句“夜久寒炉火尚红,隔山谁动五更钟”,描述了冬夜的寒冷以及山间的寂静。尽管夜已深,但炉火依然红亮,远方的山峦间传来了五更的钟声。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山居画面。
诗的后两句“小童和梦移灯去,不管残书读未终”,则通过对小童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恬静。小童在梦中被炉火的光亮唤醒,他起身移动灯火,却并未注意到书卷尚未读完。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小童纯真的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山居生活中的宁静与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山居画面。诗人以自然的笔触,将山窗之夜的景致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窗杂诗 其三》是明朝诗人李叔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末年,即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
李叔与在这首诗中展现了自己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向往。在明朝末年,许多士人厌倦了朝廷的纷争和官场的风气,纷纷选择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宁静。李叔与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山中开辟了一处小筑,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李叔与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早年进入仕途,但由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毅然辞官归隐。在山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歌、书法等艺术。他还关心民生,时常为百姓排忧解难。这种高尚的品质使他在民间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总之,《山窗杂诗 其三》是李叔与在明朝末年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还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