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寺居即事
晚晴鸟雀喜窥簷,客舍余寒怕卷帘。
多病新来知本草,安心老去读楞严。
发稀帽侧头慵栉,火冷香消手自添。
百念不生惟饱饭,春山蔬笋十分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下窥视,而旅馆里还留有丝丝寒气,让人不愿卷起帘幕。近来体弱多病,开始研究起了草药的功效;在宁静的岁月中,我逐渐老去,开始研读《楞严经》以寻找内心的安宁。头发稀疏,帽子倾斜,懒得去梳理;炉火渐冷,香气消散,只能自己添加燃料。我的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只想吃饱饭;春天的山峦和蔬菜、竹笋,尝起来格外甜美。
去完善
释义
1. 晚晴:傍晚时分的晴天;形容傍晚时分天气晴朗。
2. 鸟雀喜窥簷:鸟雀在屋檐下欢快地跳跃。这里描述的是春天的喜悦景象。
3. 客舍:古代文人或官员在外地的临时住所,这里指的是作者本人在春晚寺的住所。
4. 余寒:指冬去春来时的寒冷;残留的寒气。
5. 怕卷帘:害怕卷起窗帘;表示寒冷依旧,还需注意保暖。
6. 多病:身体较弱,经常生病。
7. 新来:最近,近来。
8. 知本草:熟悉中药方面的知识。
9. 安心:静心修养。
10. 老去:年纪逐渐变老。
11. 读楞严:研究《楞严经》这部佛经。
12. 发稀帽侧:头发稀少,帽子佩戴不正;形象描述年老的状态。
13. 头慵栉:懒得梳理头发。
14. 火冷香消:香炉里的炭火熄灭,香料烧尽;描绘晚间生活的情景。
15. 手自添:亲手添加炭火和香料。
16. 百念不生:心中无杂念,保持平静的心境。
17. 惟饱饭:只是保证吃得饱足。
18. 春山蔬笋:春天山间的蔬菜竹笋;这里指的是可口的素菜。
19. 十分甜:味道非常甜美;强调春天的蔬笋味道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客居寺庙的生活场景和心情。首联通过“晚晴”、“鸟雀喜窥簷”、“客舍余寒”等意象,展现出一幅暮春时节的宁静景象。颔联中,诗人以“多病新来知本草”表明自己因体弱而研究草药知识,以“安心老去读楞严”表现出内心的平静与沉淀。颈联则通过“发稀帽侧”、“火冷香消”等细节展现了诗人在寺庙生活的简单与自然。尾联以“百念不生惟饱饭,春山蔬笋十分甜”抒发了诗人摒弃杂念,安心生活的禅意境界。整首诗韵律和谐,语言朴素,意境深远,是诗人生活态度及心境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晚寺居即事》是唐朝诗人章甫的一首描绘暮春景象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即唐宪宗元和九年。在这一年里,章甫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繁华的京城长安,来到了位于今浙江省的春江沿岸,过上了隐居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感叹世事的无常,另一方面又享受著大自然的宁静和谐,这种心境的转变成为他创作这首诗意境的基础。
在诗中,他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界的永恒主题。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由于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削弱,各种矛盾仍然潜伏在社会的表面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安宁,这也使他们在诗中表达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