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诗 其十
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左配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飞升至华山之巅,畅游于天空之境。云雾遮遮掩掩,驾驭着六龙的威风。左边伴随着椒树桂树,右边点缀着兰花花蕾。阳光普照的道路,由王子的使者引导前行。秀丽多姿的名山大川,正是道教修炼之处。主张万物平等养生,享受着道的逍遥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羽化:比喻得道成仙。
2. 华岳:华山,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
3. 超游:超越世俗而游历。
4. 清霄:高空,指天空。
5. 云盖:云上覆盖,比喻天空中的云层。
6. 习习:形容风吹动的样子。
7. 六龙:古代神话中驾御日车的六条神龙。
8. 椒桂:花椒树和桂树,常用来象征吉祥、繁荣。
9. 兰苕:兰花的嫩芽,这里表示美好的事物。
10. 凌阳:即太阳。
11. 赞路:在道路上赞美。
12. 王子:王的儿子,这里可能指神仙。
13. 奉轺:手持符节,意为奉命出使。
14. 婉娈:优美、美好。
15. 名山:著名的山峰,这里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16. 真人:道教指修真得道的人。
17. 齐物:万物平等,无差别对待。
18. 养生:保养生命,使身体健康。
19. 与道逍遥:与道合而为一,自由自在。

去完善
赏析
《四言诗 其十》是一首描绘神仙境界和道家生活的诗。首句“羽化华岳,超游清霄”展示了仙人从华山升天,畅游仙境的情景。接下来的诗句则描绘了神仙世界的美景:如云的华盖下,六龙拉着车飘然前行;左边栽种着花椒和桂树,右边点缀着兰花和细小的绿叶。这样的美景中,王子也来侍奉神仙。最后两句“齐物养生,与道逍遥”则是强调了道家追求的生命和谐以及顺应自然的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言诗 其十》是魏晋时期著名文人嵇康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63年,正值三国末期,魏国统治者曹奂在位期间。嵇康作为当时的名士,以其才情和品行闻名于世。
在这个时代,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嵇康虽然身处乱世,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高尚。他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
嵇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与阮籍、山涛、向秀等人共同创立了竹林七贤,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领袖。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政治立场,嵇康最终遭受了悲剧性的命运。在公元262年,他被诬陷为谋反罪,次年遭到处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嵇康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