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十八

标题包含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十八
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万物为一。四海同宅。与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暂见忽终。世故纷纭。弃之八戎。 泽雉虽饥。不愿园林。安能服御。劳形苦心。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嵇康(224年-234年),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他生于魏国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家族世居魏晋士族豪门。 嵇康在少年时期,便才华横溢。他的文学才能尤为突出,所作诗文沉...查看更多
海之声麻城验配中心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 世俗的人难以理解这个道理。他们随波逐流,无法自拔。而智慧的人却能洞察一切,回归自然之道。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是相通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与他人共享,又有什么好吝惜的呢?生命就像暂时的寄托,转瞬即逝。世间的纷扰,就当它不存在吧。 野鸡虽然饥饿,也不愿意去人类设下的园林中觅食。它们怎么可能被人驯化呢?那只会让它们身心俱疲。身贵的意义在于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名声和地位。追求内心的自由,即使放纵心灵也不会感到后悔。
海之声麻城验配中心
去完善
释义
1. 流俗难悟:指庸俗的人难以理解高深的道理。 2. 逐物不还:指沉迷外物而迷失本性。 3. 至人远鉴:至人,指德行最高尚的人;远鉴,指具有远见卓识。 4. 归之自然:回归顺应自然的境地。 5. 万物为一:万物本为一体。 6. 四海同宅:四海之内皆兄弟。 7. 与彼共之,予何所惜:与他人共享万物,我何必吝啬呢? 8. 生若浮寄:人生如同暂时寄居在这个世界上。 9. 暂见忽终:生命短暂,转瞬即逝。 10. 世故纷纭:世俗之事纷繁复杂。 11. 弃之八戎:放弃繁杂的世俗事务,保持内心的清净。 12. 泽雉虽饥,不愿园林:比喻宁愿身处困境,也不愿追求世俗名利。 13. 安能服御,劳形苦心:怎么能忍受约束,让自己的身心疲惫呢? 14. 身贵名贱,荣辱何在:地位尊贵而名声卑微,那么荣誉和耻辱又在哪里呢? 15. 贵得肆志,纵心无悔:重要的是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这样即使有错误也不会后悔。
海之声麻城验配中心
去完善
赏析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十八》为魏晋时期著名文人嵇康所作。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擅长诗词歌赋,性情洒脱,崇尚自然。这首诗中,他以四言的形式,表达了对兄长的劝诫和期望。 首句“流俗难悟。逐物不还”,揭示了世俗之人难以领悟真义,容易沉溺于物质追求而不能自拔。而“至人远鉴。归之自然”则倡导人们要具有高远的眼光,回归自然之道,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接下来的“万物为一。四海同宅”两句,进一步强调万物一体的观念,认为四海之内皆为一家,应当共同分享天地间的美好。对于世间的纷争与利益,诗人表示:“与彼共之。予何所惜。”意味着我们应当以宽广的心胸对待他人,舍弃一己私利,共享世界的美好。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生若浮寄。暂见忽终。世故纷纭。弃之八戎”来警示人们生命如同短暂的寄托,终将走向终结,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超脱尘世纷扰。 最后四句“泽雉虽饥。不愿园林。安能服御。劳形苦心。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表明即使生活贫困,也不应追求虚荣与名利,最重要的是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不被外界的荣辱得失所累。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嵇康对兄长的期许,希望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保持内心的宁静,追求真实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了深刻的人生启示:人生在世,当看透世俗繁华,坚守内心信仰,追求生命的真谛。
海之声麻城验配中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十八》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263年前后,正值三国时期。嵇康生活在战乱频仍的魏晋之交,这一时期儒学衰落,道家学说兴起,士人崇尚自然无为的精神风貌,这对于他的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这期间,嵇康本人在政治上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在曹魏朝廷任职,但因不满司马氏集团的专权,辞官回乡,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隐居生活。这段时间里,他与阮籍、山涛等好友交游甚密,共同倡导“竹林名士”的风雅生活,以玄谈、隐逸、养生为乐。 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时期。汉末以来,由于战乱和民族迁徙,中原地区的汉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嵇康在这一背景下,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清商乐,这在他的《琴赋》中有详细的描绘。
海之声麻城验配中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