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寄友人
秋庭怅望别君初,折柳分襟十载余。
相见或因中夜梦,寄来多是隔年书。
携樽座外花空老,垂钓江头柳渐疎。
裁得诗凭千里雁,吟来宁不忆吾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庭院里惆怅地与君分别,那时我们折下柳枝作为纪念,如今已过去十多年的时光。也许只有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才能相见,而寄来的书信往往已是隔年的。在外面独自饮酒,身边的花儿已经凋谢,在江边垂钓,岸边的柳树也逐渐稀疏。请让这只飞越千里的大雁将这首诗带给远方的您,当我吟诵起它时,怎能不想起我们一起居住过的地方呢?
去完善
释义
1. 秋庭:秋天的庭院。
2. 怅望:失望地望着。
3. 折柳分襟:离别时折柳相送,表示分手的情景。
4. 中夜梦:半夜做的梦。
5. 隔年书:指相隔一年才收到的信。
6. 樽:酒杯。
7. 花空老:花朵凋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8. 江头:江边。
9. 柳渐疎:柳树逐渐稀疏,意味着季节的变化。
10. 千里雁:代指传递书信的信使。
11. 宁不:怎么会不。
12. 吾庐:我的房子,这里指自己的家乡。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这首《途中寄友人》表达了他与友人在分离多年后依然保持深厚的感情。诗人通过描绘秋庭、折柳、书信、携樽、垂钓等场景,巧妙地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诗歌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和卓越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寄友人》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75年至880年之间,此时正值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罗邺作为一名书生,面对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现实,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这使他感到失意和失望。在旅途中,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以此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事的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他与友人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在他所处的时代,黄巢起义使国家陷入了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罗邺并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人性的温情一面。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离别诗中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