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
风摇岩桂露闻香,白鹿惊时出绕墙。
不向骊山锁宫殿,可知仙去是明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吹动岩石上的桂花散发出香气,白色的鹿受惊时出现在围墙周围。不用到骊山去锁住宫殿,就能明白成仙离去的正是唐明皇。
去完善
释义
1. 骊山: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南部,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256米,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因景色秀丽,自古便是达官贵人游览之地。此处以骊山代指唐玄宗的华清宫。
2. 罗邺:晚唐诗人,擅长律诗,曾任监察御史。
3. 白鹿:白色的鹿,象征吉祥,在古典文献中常用来比喻超脱世俗的高人隐士。这里可能指传说中的神仙白鹿。
4.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曾大力整顿政治,励精图治,使得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去完善
赏析
罗邺的这首《骊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脱俗的画面:秋风摇动岩石间的桂树,滴滴露水散发着芬芳;一只白鹿受惊而出,围绕着宫墙奔跑。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手法展现了骊山初秋的美景。而诗歌的后两句则别具深意:如果明皇不在骊山的华清宫中迷失,他或许早已悟道成仙了。此处明皇暗指唐玄宗李隆基,他在骊山沉迷声色犬马,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诗人以此表达对于尘世荣华富贵的批判和对修仙求道的向往。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值得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骊山》是唐朝诗人罗邺的一首描绘骊山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初,即唐玄宗和杨贵妃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玄宗统治下的唐朝达到了鼎盛,但由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原因,使得国家逐渐走向衰落。然而,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这个时期的唐朝依然繁荣昌盛,诗歌艺术更是发展到了高峰。罗邺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作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骊山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因其秀美的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传说而闻名于世。罗邺在游览骊山时,被其美景所吸引,挥笔写下了这首《骊山》。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骊山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唐朝盛世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