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坐

标题包含
夜坐
焚香独坐勘骚经,庭树无风叶不鸣。 静入夜深闻鼓吹,一池明月乱蛙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袅袅香烟中独自静坐研读《离骚》,庭院里的树木没有风却依然发出沙沙声响。夜深人静时听到池塘边的鼓声和号角,一片明月光下的池塘里传来阵阵蛙鸣。
去完善
释义
1. 林尚仁:南宋诗人,此诗是描写个人夜晚独坐时的情景。 2. 勘骚经:指研读《离骚》等古代诗文。勘,研究;骚经,即屈原的《离骚》等作品。 3. 庭树:院子里的树木。 4. 无风:没有风吹过。 5. 叶不鸣:树叶不发出响声。 6. 静入夜深:夜深人静的时候。 7. 闻鼓吹:听到鼓吹的声音。鼓吹,古代的乐器合奏,有时也指军队中的号角、鼓声等。 8. 一池明月:映照在池塘上的明亮月光。 9. 乱蛙声:此起彼伏的蛙叫声。
去完善
赏析
《夜坐》是南宋诗人林尚仁的一首描绘夜景的诗词。开篇两句“焚香独坐勘骚经,庭树无风叶不鸣”描述了诗人独自坐在室内焚香的情景。诗人表示他正专心致志地研读《离骚》等古代诗歌作品。这种“无风而叶不鸣”的环境,反而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第三句“静入夜深闻鼓吹”,诗人将宁静的氛围带入深夜,此时传来阵阵鼓乐之声,更显出夜的深邃与宁静。最后一句“一池明月乱蛙声”,则以明月与蛙声相互映照的画面收尾。在明月的照耀下,池塘里的蛙声此起彼伏,显得热闹而又和谐。这首诗以月色、蛙鸣作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宁静的夜晚读书的情景。诗人巧妙地运用环境的变化和丰富的想象,使整首诗充满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坐》是明朝诗人林尚仁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时期,约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之间。 在明朝这个时间段内,林尚仁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曾历任知县、监察御史等官职,后因直言谏诤被贬谪为民。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腐败和不公,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疾苦。这些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方面,明朝初年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措施,使国家逐渐繁荣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官场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在这个背景下,林尚仁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以《夜坐》一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