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岩
乍脱尘埃梦寐安,透明岩上一开颜。
晚霞收处似闻雁,远目尽时犹有山。
仙迹不随岩桂花,禅心长共岭云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顿时从世俗梦想中解脱,在纯净的岩石上展现出笑容。
当傍晚的晚霞消散之际,似乎能听到大雁的叫声;放眼望去,尽头依然有青山。
神仙的足迹并没有随着岩桂花的凋谢而消逝,而参禅之心却与岭上的云朵一样长久宁静。
去完善
释义
1. "乍脱":意指突然间摆脱某种束缚或困境。这里指诗人从繁忙的世俗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
2. "尘埃":尘世的烦恼和纷争。
3. "梦寐安":指在梦中得到安宁。
4. "透明岩":此处可能指的是广东省梅州市的一处名为“透明岩”的自然景观。
5. "一开颜":形容诗人见到美景时喜悦的心情。
6. "晚霞":夕阳时分天空中的彩霞。
7. "处":地方。
8. "似闻雁":听上去像是大雁的叫声。这里可能是用大雁的叫声来形容远方的声音,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9. "远目尽时":极目远眺的时候。
10. "犹有山":意思是即使放眼望去,还能看到远处的山脉。这里可能是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
11. "仙迹":仙人留下的踪迹,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神仙传说的遗迹。
12. "岩桂花":岩桂是一种生长在山岩上的植物,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美丽。
13. "禅心":指佛教中追求宁静和平的心境。
14. "长共":与...相伴。
15. "岭云":山岭上的白云,这里可能是用来形容诗人超脱尘世的心态。
去完善
赏析
《透明岩》是唐代诗人李九龄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透明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在此地的愉悦心情。诗中的“透明岩”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方,也可能是作者以透明岩为象征,表达对纯净、光明世界的向往。
首句“乍脱尘埃梦寐安”,表达了诗人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来到了这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宁与舒适。接下来的“透明岩上一开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透明岩上的喜悦之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晚霞收处似闻雁,远目尽时犹有山”两句,展示了他在这里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在傍晚时分,天空中的晚霞渐渐消散,仿佛听到了大雁南飞的鸣叫声;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还传达出了诗人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而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到“仙迹不随岩桂花”。这句意味着,虽然透明岩上曾有过神仙留下的足迹,但这并不能掩盖岩桂花的美艳。这里的“岩桂花”可能是指岩石缝隙中生出的桂花,也可能是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无论如何,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高度赞美。
最后,诗人以“禅心长共岭云闲”作为结语。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他的心境变得如同岭上的白云一般宁静淡泊。这句话既是对诗人自己内心的写照,也是对读者心灵的呼唤。希望每个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时,都能拥有一颗恬淡如云的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透明岩》是唐代诗人李九龄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8年左右,此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时期。李九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诗歌主题多与山水、田园风光以及隐逸生活有关,展现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九龄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经担任过唐玄宗时期的官员,后来因为战乱而退居山林。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体验了不同的生活状态,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诗中,他通过对透明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质和隐逸生活的肯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