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回圈。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得到贤能的人才,而不是谈论兴衰的循环。诸葛亮的陨落和周瑜的死,使平定蜀国和吴国的事业变得容易。
去完善
释义
1. 有国由来在得贤:"有国"是指建立国家,"得贤"是指得到贤能的人辅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要兴盛,关键在于有无贤能之人辅佐。
2. 莫言兴废是回圈:"莫言"是不要说,"兴废"是指国家的兴衰,"回圈"是指循环。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认为国家的兴衰是自然的循环,实际上是与贤能有很大关系的。
3. 武侯星落周瑜死:"武侯"指诸葛亮,"星落"是形容诸葛亮病逝时的场景,"周瑜死"是指周瑜的死。这两句话是并列的,都是指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去世。
4. 平蜀降吴似等闲:"平蜀"是指平定蜀汉,"降吴"是指使东吴投降,"等闲"是指寻常、平常。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平定蜀汉,并促使东吴投降,这些功绩看起来仿佛是很平常的事。
去完善
赏析
《读三国志》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传达了得贤者兴、失贤者亡的历史规律。诗人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代表,展示了英才陨落、国家兴废的悲剧,揭示了虽然历史循环往复,但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贤能之士辅佐。诗中的“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回圈”,强调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贤才,而非简单地遵循历史的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则暗含惋惜之意,表达了失去贤才对国家的影响巨大。整首诗以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传递了厚重的历史感与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初,国泰民安,但随着皇权之争、诸侯割据等问题逐渐浮现,民众期待英雄的出现,指引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在这历史的大背景下,李九龄的《读三国志》应运而生。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英勇救世者的崇敬,以及对国家安宁的热切期盼。
李九龄生活在唐朝初期,是个富有才情的诗人。他在人生旅途中屡经坎坷,曾在科考中受挫,宦途沉浮不定,对时局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研读《三国志》这部描绘群雄逐鹿、豪杰辈出的史书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影子,便写下这首寓意深远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