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舍偶题

标题包含
山舍偶题
门掩松萝一径深,偶携藜杖出前林。 谁知尽日看山坐,万古兴亡总在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前小路长满了松萝,显得幽静深邃,偶然间,我带着拐杖走出了树林。谁知整个下午我都在看山坐着,心中却思考着千秋万代的历史兴衰。
去完善
释义
1. 松萝:地衣的一种,常寄生在松树等植物上,此处象征隐逸的境地。 2. 一径深:一条小路通向深处。一径,一条小路;深,通向深处。 3. 偶携藜杖:偶尔携带用藜木做的拐杖。藜杖,用藜木做的拐杖,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4. 前林:前面的树林,即诗人所在的山舍附近的树林。 5. 万古兴亡:指漫长的历史变迁,国家兴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思。开篇两句“门掩松萝一径深,偶携藜杖出前林”,通过描述山林深处的景象,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的隐逸之情。而在这幽静的山舍之中,诗人手持藜杖步入密林,更显得他身心俱闲、悠然自得。 接下来的两句“谁知尽日看山坐,万古兴亡总在心”,则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慨。虽然表面上诗人似乎在尽情欣赏山景,但他的内心却在思考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恰恰反映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诗人将个人的渺小融入历史的长河,使整首诗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舍偶题》是唐朝诗人李九龄在隐居山林时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45年左右,当时李白已年逾花甲,步入老年。在此之前,他曾历经唐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晚年时,李九龄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阶段,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然而,随着唐玄宗的昏庸统治,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民生疾苦,追求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李九龄也不例外,他在山中筑舍,亲近自然,抒发内心情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这首《山舍偶题》便是其中之一。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山中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展现了李九龄在这个时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