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生菜
残风剩雨放春晴,久醉欲醒何由醒。
枕上扶头更解酲,五官六吏皆失宁。
满园莴苣间蔓青,火急掣铃呼庖丁。
细脍雨叶缕风茎,酢红姜紫银盐明,豆臡麻膏和使成。
食如辣玉兼甜冰,毛骨洒洒心泠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柔的风伴着零落的雨滴送来了晴朗的春天,长久沉醉其中却无法清醒。在枕头旁准备了解酒的东西以便重新振奋精神,五官六官都无法安宁下来。在长满莴苣的园子里看到了鲜嫩的青藤,立刻拉响铃铛呼唤厨师。精心细切成丝状的叶子和带汁的嫩茎,再加入红色姜片、紫色葱、银色盐等调料,用豆酱和芝麻油拌合,美食就像辣玉和甜蜜冰块一样美味可口。尝过这道菜之后,让人心情舒畅,通体舒畅。
去完善
释义
1. 白玉蟾:宋朝著名道士,本名葛长庚。他在此诗中描绘了春日田园风光及食用生菜的情景。
2. 残风剩雨:指春雨中的零星雨滴,暗示春天的到来。
3. 五官六吏:“五官”指耳、目、口、鼻、舌五种感官,“六吏”泛指从事各种工作的官员或吏员。这里指人体内外各部分都在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4. 莴苣:一种生菜类蔬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5. 间蔓青:在园中生长茂盛的莴苣。
6. 庖丁:厨师。这里呼唤厨师准备菜肴。
7. 细脍雨叶缕风茎:指将莴苣的叶片和茎部切成细丝。
8. 酢红姜紫银盐明:描述烹饪莴苣时使用的调料,包括醋、姜、盐和银白色的麻油。
9. 豆臡麻膏:豆酱和芝麻酱等调料。
10. 毛骨洒洒心泠泠:形容吃了生菜后的舒适感觉,毛骨表示身体的感觉,洒洒指轻松愉快的心情;泠泠形容心境清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春日里品尝生菜的过程。起首两句写春天的景致,以“残风剩雨”点出春雨连绵的场景,紧接着又用“放春晴”表达对晴天到来的欣喜。接下来的三句刻画了醉酒之后试图清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慵懒的精神状态。
五六句开始转向描写园内莴苣的生长环境,笔触细致生动。接下来两联则突出了雨后莴苣的新鲜爽脆,通过呼唤庖丁、烹饪莴苣以及最终食用时的感受,从味觉、视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对生菜的喜爱。
全诗将诗人的生活场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借描述生菜的味道、口感以及色彩,巧妙地传达了春天自然的生命力与生活的美好体验。诗人巧妙运用辛辣与甘甜相互交织的感觉,使得整个诗篇浑然天成,令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食生菜》,是宋代诗人白玉蟾所作。诗曰:“生菜花开结子黄,秋风根拔取随堂。莫嫌采摘酸涩口,是药还兼是食粮。”这首诗歌颂了生菜的生长过程和药用价值,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时间上,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蔬菜种植技术的发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间段内,白玉蟾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他曾为官,后因厌倦官场而辞官归隐,过着田园生活。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农村生活和农作物有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此外,他还曾游历四方,广交朋友,这也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然和社会。
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农业技术和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并存,文人墨客们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这也影响了白玉蟾的诗歌创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