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白水磜甲子春
雪瀑从天下,余流亦建瓴。
双崖秋气逼,九地殷雷声。
虎穴山川险,蛟涎草木腥。
负鹾由此径,异日不堪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花如同瀑布般从天而降,剩余的流水也如瀑布一般倾泻而下。
两座山崖之间的秋天气氛逼人,九层大地中响起了雷声。
虎穴所在的地方山川险峻,蛟龙留下的唾液使得草木都带有腥味。
我挑着盐担子沿着这条小路走,日后恐怕就难以承受这样的劳累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宁化:今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古代县名。
2. 白水磜:位于宁化县境内的瀑布景观。
3. 甲子: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一个组合,指60年一轮的年份。
4. 建瓴:以水倒于屋顶的形象比喻快速流动的事物。这里指瀑布倾泻而下。
5. 双崖:两座悬崖。
6. 秋气:秋天的气氛或气象。
7. 九地:指地下很深的地方。这里借指瀑布深处。
8. 殷雷声:沉重的雷声。形容瀑布的声音如雷鸣般深沉。
9. 虎穴:老虎居住的洞穴,这里借指山中险要之地。
10. 蛟涎:蛟龙的唾液。这里指山间流水携带的水生生物气息。
11. 草木腥:草木发出的腥味,此处形容山中环境。
12. 负鹾:背着盐巴。这里是说沿着这条山路运输食盐。
13. 异日:日后。
去完善
赏析
《宁化白水磜甲子春》是南宋诗人黄大受的作品,描绘了春日雪瀑的美景和途中所见的山川险阻。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面对自然壮景时的感叹和敬畏之情。
首联“雪瀑从天下,余流亦建瓴”描绘了瀑布从天而降的景象,表达了雪瀑雄伟壮观的气势。颔联“双崖秋气逼,九地殷雷声”则通过“双崖”和“九地”这两个自然景观,表现了秋天的萧瑟氛围和深山的神秘气氛。颈联“虎穴山川险,蛟涎草木腥”进一步描述了沿途山川险阻、动植物繁多的自然环境。尾联“负鹾由此径,异日不堪行”则表达出作者对于在此艰难山路负重前行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可能无法再行走此路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独具匠心的意境营造和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知,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宁化白水磜甲子春》是南宋诗人黄大受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诗篇。这首诗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题中的“宁化”指的是福建省宁化县,而“甲子春”则是农历甲子的春天,也就是公元1184年的春季。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社会的感悟。
其次,我们来关注一下作者黄大受。黄大受是南宋的一位知名文人,他才华横溢,尤以诗词见长。然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黄大受的遭遇却迥然不同。他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仕途生涯,但由于政坛风波,最终被贬为平民。在这个过程中,黄大受体验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哲理和浓烈的情感。
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南宋时期,虽然国家政治较为稳定,但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对内实行严酷的统治,对外则屈服于金国的压力;另一方面,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大受等文人墨客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作品,揭露社会的不公和不义,唤起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宁化白水磜甲子春》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然而,诗人黄大受却在人生际遇上经历了起起落落,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背景,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