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杵
静夜无人语,何处送杵声。
米以杵而出,杵以多而精。
小事尚如此,况于吾性成。
所以古圣贤,寝食不遑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寂静的夜晚没有人的说话声,什么地方传来了舂米的声响。
大米是通过杵研磨出来的,多了就更加精细。
像这样的小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关乎我们天性的事情呢。
因此古代的圣人贤者,吃饭睡觉都没有片刻安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詹初:南宋末年的理学家。
2. 闻杵:杵是一种木制的捣米器具,此处借指农夫在深夜劳作。
3. 静夜无人语,何处送杵声:在宁静的夜晚,没有人的声音,但不知从哪里传来捣米的杵声。
4. 米以杵而出,杵以多而精:通过使用杵才能将稻谷加工成米,越多次的杵打,米粒越精细。
5. 小事尚如此,况于吾性成:从这种日常的小事中可以看出勤奋的重要性,更何况关乎我们品性的修养呢。
6. 所以古圣贤,寝食不遑宁:因此古代的贤哲们即使休息或吃饭时也不会忘记修身养性。
去完善
赏析
《闻杵》是南宋诗人詹初的一首五言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细节的关注和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首联“静夜无人语,何处送杵声”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以及突然出现的杵声,暗示了环境从宁静到嘈杂的转变,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颔联“米以杵而出,杵以多而精”形象地描述了粮食加工过程中米粒被捣碎的过程。其中,“多”和“精”一词具有深远的寓意,既指数量上的多与少,又暗含质量上的好与坏。此句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事情大小,只有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才能把事情做好。
颈联“小事尚如此,况于吾性成”是对上述道理的进一步升华。作者认为,像舂米这样的小事尚且需要专注和精心操作,那么对于一个人的品性和修养而言,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来提升和完善。
尾联“所以古圣贤,寝食不遑宁”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佩之情。因为深谙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勤勉修身,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和态度对现代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杵》是南宋诗人詹初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189年至1264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
詹初(1156-1236),字元信,号逸溪居士,处州松阳人。他在南宋为官,历任州郡、察访使等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他的诗歌作品多抒发个人忧国之情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外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剧。一方面,金兵南侵,国土沦陷;另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詹初深感忧虑,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唤起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
《闻杵》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听到捣衣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通过描写妻子的勤劳和对丈夫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挂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以及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