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师岩卿蒲中八咏 其三 舜殿薰风
德化当年被海隅,熙熙物性尽昭苏。不知今日吾民愠,一听琴声解得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舜殿薰风:指舜帝时期的德政和风雅音乐。薰风,即南风。
2. 德化:道德教化。这里指舜帝的德政。
3. 海隅:海边角落。
4. 熙熙:热闹繁盛的样子。
5. 物性:生物的性质或特性。这里借指百姓生活。
6. 昭苏:苏醒,复苏。
7. 吾民:人民,百姓。
8. 愠:怨恨,愤怒。
9. 一听琴声:指听到舜帝的乐曲。
10. 解得无:缓解忧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陈庚对于舜帝德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德化当年被海隅”描绘了舜帝的教化之恩覆盖广大沿海地区,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接着,诗人以“熙熙物性尽昭苏”来形容舜帝的德行让万物繁荣昌盛的景象。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设想:如今百姓是否还在烦恼忧虑呢?听到悠扬的琴声,他们是否会得到慰藉呢?这首诗通过舜帝的形象,展示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期盼,同时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舜殿薰风》是南宋诗人陈庚的杰作,创作于南宋末年,大致在公元126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陈庚正处于人生的困境之中。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辗转流徙于各地,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然而,这种人生经历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创作了许多富有哲理和现实意义的诗篇,如这首《舜殿薰风》,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
在陈庚生活的时代,南宋末年,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蒙古势力不断南下侵扰,南宋朝廷腐败无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庚以舜帝为榜样,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热切期盼。他希望有像舜帝一样的君主出现,使国家振兴,人民安居乐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