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即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诗人的宽袍大袖已然不再,如今这和平年代里价值百万元的丝绸已足够。从此西湖边不需再插柳树,多种桑树来养殖那些叫做“吴蚕”的小生灵。

去完善
释义
1. 戊辰:公元1208年,金章宗泰和八年。
2. 安得:怎么能得到。
3. 青衫:古代读书人所穿的青色衣服,这里指书生。
4. 和戎:指与金朝议和。
5. 百万缣:形容巨额的财物。缣是一种细绢,这里用丝绸来代表财富。
6. 西湖:杭州的一处著名景点。
7. 插柳:一种风俗,寓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8. 剩栽桑树养吴蚕:这句意思是不再祈求虚无的风调雨顺,而是通过栽桑养蚕的实际劳作来实现国家的富足。

去完善
赏析
《戊辰即事》是一首描绘现实生活、表现社会矛盾的诗歌。诗中描述了战争与和平、百姓疾苦与国家繁荣之间的冲突与对立。诗人用“青衫”比喻百姓的贫穷困苦,而“和戎百万缣”则象征着国家在与敌国议和时付出的巨大财富。在这里,诗人对统治者为了追求一时的安宁而不惜牺牲百姓利益的行为表示深深的忧虑。
接着,诗人通过“西湖插柳”这一场景,暗示了对国家太平景象的期望,以及对战乱平息的美好愿景。然而,在现实面前,这样的愿望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因此,诗人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具体方案:停止浪费资源,将精力投入到发展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让百姓不再承受战争的苦难,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矛盾的独特见解和对民生福祉的热切关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戊辰即事》是南宋文学家刘克庄在戊辰年(公元1208年)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一年,刘克庄57岁,经历了宋金战争、靖康之耻等一系列国家灾难,目睹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和民间的苦难生活。他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以诗为剑,刺破黑暗,呼唤正义。
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晚期,此时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军事疲弱。金国对中原虎视眈眈,南宋却仍陶醉于太平盛世的美梦之中,导致国家危机四伏。刘克庄曾在朝廷任职,对时局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尖锐地批评当权者“举贤任能如涂漆”,讽刺南宋皇帝崇信道教,沉溺酒色。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揭示了统治者的腐朽荒淫以及民众的疾苦,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振兴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