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玉泉寺

标题包含
宿玉泉寺
野寺度残夏,空房欲暮时。 夜听猨不睡,秋思客先知。 竹迥烟生薄,山高月上迟。 又登尘路去,难与老僧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郊外的寺庙度过炎热的夏天,房间空空如也,已是傍晚时分。 夜晚聆听猿猴的声音无法入睡,秋天来临,思念之情似乎早已被旅人感知。 竹林的尽头烟雾弥漫,月亮升上高高的山峰却迟迟未现。 又要踏上旅途远去,难以再与寺庙中的老和尚相约相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宿:过夜,住宿。 2. 玉泉寺:寺庙名称。 3. 野寺:位于郊外的寺庙。 4. 度:度过。 5. 残夏:夏天的最后一段时间,这里指夏季快要结束的时候。 6. 空房:空置的房屋。 7. 欲:将要。 8. 暮时:傍晚时分。 9. 听猿:聆听猿猴的叫声。 10. 不睡:无法入睡。 11. 秋思:秋天的思绪或情绪。 12. 客:诗人自己,以“客”自称。 13. 先知:预先知道或感受到。 14. 竹迥:竹林深邃的样子。 15. 烟生薄:烟雾弥漫的样子。 16. 月上迟:月亮升起的较晚。 17. 又登:再次踏上。 18. 尘路:世俗之路,这里指离开寺庙回归世俗生活。 19. 难与:难以再。 20. 老僧:年老的僧人。 21. 期:约定,期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旅途中夜宿古刹的诗作。开篇即通过“野寺”、“空房”、“残夏”和“暮时”等词语渲染了寺院周围的宁静氛围,体现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宁静。接下来的“夜听猨不睡,秋思客先知”二句,以猿声的喧闹表现诗人的孤独感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颔联“竹迥烟生薄,山高月上迟”则是对景物细腻的描绘,以竹子的烟雾缭绕、月亮升起较慢的描写来展现山中的寂静之美。最后,尾联“又登尘路去,难与老僧期”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的心境以及面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堪称一首描绘旅途心情的上佳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玉泉寺》是唐代诗人周朴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的唐朝晚期。此时,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政治腐朽,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周朴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但由于性格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因此在官场上并不得志。周朴受家庭熏陶,自幼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抱负难以施展,倍感失落。 在周朴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由盛转衰,宦官当政,党派纷争激烈。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许多文人墨客远离官场,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周朴选择了云游四方,探访名山大川,寻求内心的宁静。 在游览玉泉寺时,周朴写下了这首《宿玉泉寺》。诗中描绘了寺庙周围的优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