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
有唐天子天宝初,礼官学士披图书。
推本黄帝九云车,曾跨火龙升天衢。
世传虢略留鼎湖,世传桥山晏神舆。
真人起灭不异涂,霓来吹落火龙须。
一须落处生万芜,春风秋霜荣复枯。
顶峰千丈金芙蕖,一叶金华落婺墟。
天子闻之为嗟吁,大封山川名仙都。
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结草屠苏。
始严祠宇辟一区,至今名篆存碔砆。
上下万年变万殊,水云依旧本扶疏。
事载咸通端不诬,世更五代迹不除。
巨宋兴王握干符,庆源尊祖礼何如。
乃命天下严殿庐,治平天子榜玉虚。
北客南来一字无,飘飘含蓼政如荼。
崆峒童子真吾徒,心闲神应微嗫嚅。
尽收胜概赋归欤,归去山东作画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唐朝的天宝年间,礼官学士们翻阅古籍。他们追溯到了黄帝驾乘的九云车,那曾是横跨火龙升上天空的道路。人们传说,虢略留下的鼎湖,还有桥山的神舆。仙人的降临与消失如同平常的路途,突然之间,火龙须被风吹落。一根胡须在落地之处衍生出无数株植物,它们在春风和秋霜中繁茂与枯萎。顶部长着千丈高的金色荷花,一片金色的荷叶落在婺源县。皇帝听闻此事感叹不已,于是敕封山川为仙都。姓刘的天师居住在半山腰,他在那里修炼并自创了草药疗疾的方法。开始用严谨的态度建立起了祭祀的殿堂,如今名讳依然镌刻在玉石碑上。自古以来万象都在变化,但水云间的事物依然如故。记载的事情来自咸通年间的真实情况,世人经过五代变迁,但踪迹仍在。宋代繁荣昌盛,皇家弘扬先祖之礼。在天下广建宫殿,使国家治理安定,天子亲题“玉虚”匾额。北方的客人来到南方时,一个字也没有说,只是微笑着像品味苦菜一样默默观察。来自崆峒山的孩童真是我的弟子,他们心中悠闲,神情淡定,不会轻易喋喋不休。最后,他们收回了所有的美景,然后回到东方山东去画下这份美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鼎湖:原名桥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传说黄帝在此铸鼎炼丹,乘龙飞升,因而得名。
2. 天宝初: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早期。
3. 礼官学士:指朝廷的礼仪官员和文学之士。
4. 披图书:翻阅古籍。
5. 推本:追溯根源。
6. 黄帝:古代中国的始祖,被尊为“人文初祖”。
7. 九云车:传说中的云车,象征着神仙的交通工具。
8. 火龙:传说中能喷火的龙。
9. 天衢:天空中的大路,这里指天宫。
10. 虢略:古地名,即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
11. 神舆:神话中神仙乘坐的车子。
12. 真人:道教对修行得道者的尊称。
13. 不异涂:没有什么不同。
14. 霓来:霓裳羽衣舞。
15. 吹落火龙须:比喻仙人降临人间。
16. 一须落处:形容仙人降临的地方。
17. 万芜:各种植物。
18. 金芙蕖:金色的莲花,这里指山峰的形状。
19. 金华:浙江省金华市。
20. 婺墟: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上饶市。
21. 为嗟吁:表示惊讶和感叹。
22. 大封山川名仙都:大规模地祭祀山川,将此地命名为仙都。
23. 刘天师:唐代道士刘承嗣,被封为天师。
24. 半山居:指刘天师的住处。
25. 修真:修炼成仙。
26. 草屠苏:一种草药。
27. 祠宇:祠堂。
28. 名篆:刻有名字的碑文。
29. 碔砆:像玉的石。
30. 万年变万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发生了许多变化。
31. 水云:指山水云雾的景象。
32. 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33. 咸通:唐朝皇帝的年号,公元860-874年。
34. 五代:公元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包括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
35. 巨宋:北宋,公元960-1127年。
36. 兴王:建立王朝。
37. 干符:封建时代的帝王信物。
38. 庆源尊祖:尊崇祖先的传统。
39. 玉虚:道教神话中天宫的名字。
40. 北客南来:指北方的人来到南方。
41. 一字无:形容文章写得非常精彩。
42. 飘飘:轻盈的样子。
43. 含蓼:形容生活困苦。
44. 政:正。
45. 荼:苦涩。
46. 崆峒童子:指崆峒山的道士。
47. 真吾徒:真正的朋友。
48. 心闲神应微嗫嚅:心中悠闲,神情自如。
49. 收胜概:收集美好的景色。
50. 归欤:回归故乡。
51. 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52. 画图:描绘美丽的图画。
去完善
赏析
《鼎湖》张因这首诗歌以鼎湖为核心,展示了唐朝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以及天人合一的理念。诗人在诗歌中讲述了一个关于黄帝的故事,描绘了仙境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现了世事变幻的无奈。
诗歌开篇描绘了唐天子天宝初年的盛况,礼官学士们研究古籍,探寻黄帝的秘密。诗人将黄帝的形象与火龙、天衢等神秘元素结合,展现了仙境的神秘魅力。
接下来,诗人讲述了虢略鼎湖和桥山神舆的故事,表达出真人的起起灭灭,世间万物皆有生有灭的观念。“一须落处生万芜,春风秋霜荣复枯”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自然的变化,揭示了生命轮回的道理。
然后,诗人描绘了顶峰上的千丈金芙蕖,这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仙境的壮丽。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刘天师的半山居,表现出仙人修行的地方也是充满神秘的。
紧接着,诗人讲述了当时的大封山川,以及刘天师的修真事迹。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诗人回顾了历代的变迁,感叹世事的无常。然而,尽管世事多变,但水云依旧,自然界的生机依旧旺盛。诗人以此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鼎湖》是南宋诗人张因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在这一年里,金国南下侵略,宋军节节败退,国家局势十分危急。而张因本人生长在士族世家,对国家安危有着深厚的责任感。
在这首诗中,张因以鼎湖山为题,借景抒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用“鼎湖”来象征国家的命运,用“峭壁”、“飞泉”来描绘国家的危局,用“冷风”、“片云”来暗示敌军的侵袭,用“星使”、“烽烟”来反映出人民的忧虑和战争的残酷。
通过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因在当时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呼喊,表现出了一位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