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凉风送远钟,露湿桐阴薄。斜月影沈西,卧见榆花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凉爽的风传递着远处悠扬的钟声,露水湿润了梧桐树的阴影。夕阳的余晖渐渐落下,静静地看着榆树上的花瓣飘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凉: 指温度低或者风力较小;
2. 送: 意为传送、传递;
3. 远钟: 远方的钟声;
4. 露: 指露水;
5. 湿: 指被水浸润的状态;
6. 桐阴: 梧桐树的树荫;
7. 薄: 形容程度轻微;
8. 斜月: 倾斜的月亮;
9. 沈: 同“沉”,下落;
10. 西: 方位名词,表示方向;
11. 卧: 躺下休息;
12. 见: 看到;
13. 榆花: 榆树开的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夏夜景色:凉爽的微风、远处的钟声、湿润的桐树阴影、落下的榆树花瓣以及倒映在水中的斜月。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夏日夜晚。同时,这些元素也传达了一种恬静的心境,使人们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夜》张因
夏日天长夜漏迟,银屏斜倚醉醒时。
红榴卷尽西窗雨,新月无端又满枝。
这首古诗的创作者是清朝诗人张因。这首诗描绘了夏季夜晚的美好景色,通过对“红榴”和“新月”的描述,展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关于诗的创作时间,《夏夜》大约创作于清朝初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其次,在这段时间里,张因的人生际遇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取得功名。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对文学的热爱,他依然坚持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对诗人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清朝初期,诗歌创作的题材和内容较为广泛,既有咏史怀古之作,也有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而张因作为一位独立自强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
总的来说,《夏夜》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清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张因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坚韧品格和对诗歌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