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秋平赴试
落叶满阶砌,西风鸣纸窗。晓起促行色,相对两茫茫。虽无久离别,中心自感伤。何如百里妇,扊扅炊高粮。朝餐浑未备,枵腹赴征航。细雨湿行袂,凉飙吹短装。饥鸿唳天表,寒鹜下林塘。行李太单薄,何以御严霜。执手斯须立,有泪已盈眶。丈夫富经术,忧患天所尝。行矣勿复顾,努力事明扬。秃笔吐异彩,古墨发新香。不挟兔园册,惟凭胸所藏。幸逢冰作鉴,慎勿轻文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地落叶堆满了台阶,西风吹得窗户纸响。清晨起来就要离去,两人相对茫茫无言。虽然并非长久离别,心中却仍感到忧伤。哪能比得上那百里之外的妇人,在寒冷的雨夜里为我们烹煮高粱饭。早餐还未准备好,只能饿着肚子去远航。细雨打湿了衣袖,冷风刮过短小的衣裳。饥饿的鸿雁在天际哀号,寒鸭在树林和池塘间游荡。行李如此简陋,如何抵挡严寒的风霜?我们紧紧地握着手,眼泪已经溢满了眼眶。大丈夫要经历各种苦难,这是天命所定。走吧,不要再回头,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用秃了的毛笔书写出奇异的色彩,古老的墨散发新的芬芳。不再需要翻阅那些老旧的书册,只凭心中的智慧。有幸遇到如冰一样纯洁的人,我们不应轻视每一份文字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1. 送秋平赴试:这首诗是写给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秋平的,以此鼓励他勇敢面对考试,并祝愿他取得好成绩。
2. 阶砌:台阶。
3. 西风:秋风。
4. 鸣纸窗:风吹动窗户发出声响。
5. 促行色:催促行人的样子。
6. 中心自感伤:心中自然感到悲伤。
7. 百里妇:指孟母,古代贤妻良母的典范。
8. 扊扅炊高粮:扊扅,门闩;炊,做饭;高粮,高粱米。这里形容孟母勤俭持家的生活。
9. 朝餐浑未备:早餐还没有准备好。
10. 枵腹赴征航:空着肚子去参加科举考试。
11. 行袂:袖子。
12. 凉飙:凉爽的秋风。
13. 鸿雁:大雁。
14. 行李太单薄:携带的物品太少。
15. 何以御严霜:如何抵御寒冷的霜冻。
16. 斯须:片刻。
17. 经术:学问,知识。
18. 明扬:光明正大。
19. 秃笔:毛笔用久了,笔尖变秃,比喻文思枯竭。
20. 古墨:古老的墨水。
21. 兔园册:指通俗读物。
22. 冰作鉴:以冰为镜,形容人品清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送别友人赴试的场景。开篇的“落叶满阶砌,西风鸣纸窗”,营造了一幅萧瑟、离别的画面。而“晓起促行色,相对两茫茫”则表达出了临别时的心情——迷茫和感伤。诗人以百里妇炊高粮的故事来激励友人:不必担忧生活琐事,而要关注自己的才华与成就。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诸如“细雨湿行袂,凉飙吹短装”等句子,形象地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友人的坚定信念。结尾处,诗人勉励友人珍惜这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切勿轻视文章的价值。整首诗情感真挚,用词精炼,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担忧、鼓励以及期待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秋平赴试》是清代诗人张因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这个时期,清朝正处于鼎盛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科举制度仍然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张因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可能与科举考试息息相关。他的朋友秋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以此为题,写下这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张因表达了对朋友的鼓励和对科举制度的向往。
在张因生活的时代,科举考试仍然是士人阶层上升的主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士人不仅可以获得官职,实现个人抱负,还可以光宗耀祖,提高家族的声望。因此,参加科举考试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