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京市的龙蟠山,苏州市的邓尉山,杭州市的西子湖,都盛产梅花。有人告诉我:“梅花最美的地方在于曲折,笔直就没有风韵;倾斜才好看,过于端正就显得呆板;稀疏才是最美的状态,过于密集就没姿态了。”确实如此。但这只是文人和画家心中的理解,不能大声宣告,要求天下的梅花都要按照这个标准来生长;也不能让天下的百姓把梅树的枝条砍直,剪密,除去端正的部分,通过改变梅花的形态来赚钱。梅花的倾斜、稀疏和弯曲,不是普通的百姓能用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做到的。如果有个别文人和画家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告诉卖梅花的人,他们就会把梅树的端正部分砍掉,培养旁出的枝条,剪除过密的部分,使得新生的枝条显得瘦弱,阻止梅树的生长,以此来追求高价,那么江苏浙江一带的梅花都会变成这种病态的样子。文人和画家的影响竟然这样严重!我买了300盆梅花,都是这样的病梅,没有一株是完整的。为此我哭了三天,于是下定决心治疗它们:给它们提供自由生长的环境,毁掉它们的花盆,全部埋到土里,解开它们的棕绳捆绑;我用五年的时间,一定要让它们恢复生机。我本来不是一个文人或者画家,愿意忍受他人的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存放这些病梅。唉,怎么才能让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又有更多的空地,用来大量收藏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梅,用尽我一生的光阴去治愈这些病梅呢?

去完善
释义
1. 江宁:今江苏南京一带。2. 龙蟠:古代南京的别称,此处指代南京地区。3. 苏州:今江苏苏州市。4. 邓尉: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山名,山中产梅甚丰。5. 杭州:今浙江杭州市。6. 西溪:杭州的一处著名景点,以梅著称。7. 曲:弯曲。8. 欹:倾斜。9. 疏:稀疏。10. 密:密集。11. 固:确实,实在。12. 明诏大号:公开宣布。13. 绳:约束,限制。14. 斫:砍削。15. 删:修剪。16. 锄:去除。17. 夭:使弯曲。18. 病梅:被人为处理成病态的梅树。19. 鬻梅者:卖梅的人。20. 孤癖:独特的喜好。21. 泣:哭泣,形容悲愤之情。22. 誓疗:发誓治疗。23. 纵之顺之:让梅树自由生长。24. 棕缚:捆绑梅树的棕绳。25. 贮:储存。26. 安得:怎样才能。27. 多暇日:有更多空闲的时间。28. 广贮:大量收藏。29. 光荫:时间,光阴。

去完善
赏析
《病梅馆记》是中国清朝文人龚自珍的一首古体散文诗。该诗歌颂了梅花的自然之美,并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文人墨客扭曲审美观和求利心态对社会风气的损害。诗人通过描述病梅的悲惨境遇,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审美观念的思考。
在诗歌的开篇,作者描绘了江南地区(江宁、苏州、杭州)盛产梅花的景象,并引述了一些人对梅花的审美观点,认为弯曲、倾斜、稀疏的梅花更具美感。然而,这种审美观念却被文人画士用来谋取利益,迫使民间工匠们扭曲梅花的形态,使其成为病梅,从而提高价格。诗人对此表示惋惜,因为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念并非普通的求利者所能实现,而是文人画士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来误导社会风尚的结果。
诗人愤慨之下,决定购买三百盆病梅,并立下誓言要拯救这些病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释放梅花的枝条,打破花盆,将它们埋在地里,解开束缚梅花的棕绳等,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让这些病梅重新焕发生机。诗人强调自己并非文人画士,因此不怕受到指责,愿意承担这个重任。
最后,诗人感叹道,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治愈更多的病梅,那该有多好啊!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关注民生疾苦、弘扬社会正义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梅馆记》是清朝著名文人龚自珍在道光年间(1820年左右)创作的散文诗。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受到质疑,而新兴的思想观念开始萌芽。面对这种社会变革,龚自珍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唤醒民众,改变社会的现状。
龚自珍本人也经历了丰富的人生历程。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在文学、史学等领域却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与挫折,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以“病梅”为象征,表达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新思想的呼唤。他将病梅比作被压抑的人才,呼吁人们要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展示出强烈的改革精神。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改革的渴望,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埋下了伏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