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夜望月
今月作古色,天涯伤客情。不知夜景短,欲夺日华明。千里幸犹共,一阴嗟已生。妖蟆方内蚀,何以慎持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天月色显得古老,给漂泊在天涯的旅客增添了忧愁。可惜夜太短,来不及欣赏完月光就要让位给阳光。虽然相隔千里,幸好我们还能共享月光;但月亮也会有阴影,令人叹惜。月亮上出现黑洞,我们要如何保持警惕呢?

去完善
释义
1. 古色:古代的颜色,这里指月色的幽暗。
2. 天涯:天边,指远离故乡的地方。
3. 客情:旅居的情思。
4. 夜景:夜晚的景象。
5. 日华:日光。
6. 幸犹共:还能共赏明月。
7. 一阴嗟已生:意指秋天已经来临。一阴,指阴气;嗟,感叹;生,出现。
8. 妖蟆:蟾蜍,古人认为月亮中有蟾蜍。这里比喻导致月食的现象。
9. 内蚀:月亮被蚀。
10. 何以:用什么方法。
11. 持盈:保持满而不溢的状态。这里指警惕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的问题。

去完善
赏析
《五月十五夜望月》是清朝诗人丘逢甲的一首抒怀之作。在这首诗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五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月亮的颜色呈现出古老、苍凉的感觉,这也反映了诗人在天涯羁旅中的孤独和伤感之情。此时,他仰望天空,只见月亮的光芒似乎要争艳太阳的光华,但在内心深处,诗人深知这种短暂的景色并不能抚慰他的心灵创伤。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身处千里之外,却仍然能够共赏这一轮明月,然而当意识到阴气已经悄然滋生时,又不禁发出深深的叹息。在诗人眼中,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如同月食那样令人痛苦,但他又希望能够在逆境中保持自我,谨慎行事,以免过于追求物欲而导致失败。
整首诗篇感情充沛,意境深远,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对世事变迁的洞察融为一体,堪称一首独具匠心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月十五夜望月》是清朝末年著名诗人丘逢甲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
在创作这个时期,丘逢甲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自幼聪颖好学,长大后屡试不第,但因才华横溢而被朝廷任命为江西知县。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正直无私,多次受到排挤和陷害,最后辞官回乡。
与此同时,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列强侵略、内战不断、民生疾苦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在这个背景下,丘逢甲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遂以诗抒发其爱国情怀,寄托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