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捕虎行
世无壮士力扼虎,群虎食人人莫御。
上官付之无奈何,悬赏谩令招猎户。
猎户徒能逐麕麂,初非法中虎匠比。
心胆既怯赏又轻,谁肯向前判一死。
官遣弓兵相助佐,猎户见之气先挫。
心忧得赏为所分,眼见有虎容渠过。
弓兵散在村落中,村民鸡犬为一空。
四足之虎未可捕,两足之人与虎同。
真虎为患时一出,人虎为患朝连久。
东乡闻虎在西隣,人虎又向西乡集。
野外晡时即掩关,椎苏不复更登山。
人虎难避愈真虎,纵为虎食不闻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上没有英勇之士可以徒手捉虎,众多老虎伤害人类却无人能抵挡。上级对此束手无策,只好发布悬赏招募猎户。猎户们只会捕捉小鹿和小猪,原本就不能与真正能捕虎的人相比。他们害怕生命危险且对奖赏不屑一顾,无人愿意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当官方派遣弓箭手协助猎户时,猎户的气势已被削弱。他们担心获得的奖赏被他人分走,甚至容忍虎在自己的视线里溜过。弓箭手分布在村子里,让村民们战战兢兢,鸡犬不宁。四足的老虎难以捕杀,而两脚的人与虎成为同类。真实的虎偶尔才出现,而人与虎共同危害的日子已经长久。东边的村庄听闻西边的邻村有虎,人和虎又在西边聚集。人们午后便早早关门,不肯再爬高山。面对人与虎的双重威胁,人们更难躲避真正的虎。即使被虎吃掉,也不会向官员报告。
去完善
释义
1. 扼:用力掐住或握住;用力的方法阻遏。
2. 上官:上级官员,这里指地方长官。
3. 谩令:随便发布命令。
4. 逐:追赶。
5. 麕麂:古书上说的一种动物。
6. 法中虎匠比:意为如同法中虎匠一样,强调技艺高强。
7. 见:显露出来。
8. 气先挫:气势受挫,信心动摇。
9. 为所分:被分割。
10. 渠过:让他过去。
11. 散:分散。
12. 村落:村庄。
13. 一空:全都没有了。
14. 四足:四肢,这里指老虎。
15. 与虎同:和老虎一样。
16. 真虎:真正的老虎。
17. 为患:成为祸患。
18. 朝连久:早晨连接夜晚,形容时间长。
19. 西隣:西边邻居。
20. 人虎:喻指人为的灾祸。
21. 椎苏:睡觉醒来。
22. 更:再。
23. 避:躲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虎患肆虐下的人间百态。诗人通过讲述壮士无力扼制虎患、猎户畏惧心理和利益纠纷等场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在面对自然灾难时的无奈和无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官捕虎行》是明代诗人滕岑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这一动荡时期,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中国进入了清朝统治的初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
作为明朝遗民,滕岑见证了明朝的覆灭和清军的入侵。他在诗中以官捕虎的形象比喻清朝官员对百姓的压迫,表达了强烈的反清思想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关注民间疾苦,通过对虎患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
在《官捕虎行》中,滕岑描述了清朝官员为了追捕老虎而给百姓带来的困扰。他将虎患比作清朝官员对百姓的压迫,揭示了清政府对百姓的不公和残酷。诗人借助于虎患这一现象,表达了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以及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闻鸡》等。
总之,《官捕虎行》这首五言诗是滕岑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创作的。在这一时期,他经历了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对这些事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清政府的反抗,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