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舍弟
寄问安仁弟,弦歌又一年。
流来溪水远,清到县门前。
故里人情乐,新居物色鲜。
宦归言话款,正及早梅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给你写了一篇《寄问安仁弟》的现代诗意译:
询问我的安仁弟弟,新的一年来歌声又飘扬。
溪流从源头流淌过来,悠悠奔向远方。
清澈的水在我家门前淌过,映照出乡村的美好生活。
家乡的人情味让人感到愉悦,新的住所充满了勃勃生机。
期盼着早日归来,我们可以在早梅盛开的时候,一起畅谈心事。
去完善
释义
注解如下:
1. 寄问:寄信询问。
2. 安仁弟:作者弟弟的姓名为安仁,此处称“弟”以示亲切。
3. 弦歌:原指用琴瑟伴奏歌唱,这里形容教书育人。
4. 溪水远:形容溪水流淌的距离很远。
5. 清到县门前:指清澈的溪水可以流到县城门前。
6. 故里:家乡,此处指作者的故乡。
7. 物色鲜:新鲜美好的景物。
8. 宦归:官吏辞官回乡。
9. 言话款:慢慢地交谈。
10. 早梅边:梅花盛开的时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舍弟”,诗人向自己的弟弟表达了深切的关心和挂念之情。首联通过“寄问安仁弟”和“弦歌又一年”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以空间的变换暗示着岁月的更迭。颔联中的“流水”“清到县门前”不仅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还传达了诗人对于亲情与乡土的深厚情感。颈联则描述了故乡的人情愉悦和新居的美好景象,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尾联中,“宦归言话款,正及早梅边”暗示了诗人期待与弟弟团聚的心情,表现了手足之情的真挚。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语言质朴而深情,充分展示了诗人对生活、故乡和亲人的浓厚感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舍弟》是南宋诗人徐玑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在这期间,南宋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内外矛盾日益尖锐。徐玑在当时是一个地方官吏,亲眼目睹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民的生活困苦。
徐玑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以偿地踏上仕途。后来,他因为才干出众而被选拔为地方官吏。然而,他的官职并不显赫,而且经常受到权臣的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寄舍弟》这首诗中,徐玑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家人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愿望很难实现。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首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矛盾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