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登彭祖楼
危楼古城角,山色遶苍仓。
寒日下何速,清风来甚长。
烟尘恩战国,云水似江乡。
重九登高近,阶前菊已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老的城市角落里,有座危险的楼房,周围环绕着青山翠岭。
太阳迅速西下,带来寒冷的夜晚;而徐徐吹来的清风,让人感觉仿佛永恒。
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只能看到烟雾弥漫;但那宁静的水面却如江南水乡般祥和。
重阳节就要到了,我们可以登高远望;台阶前的菊花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危楼:高耸的楼房。
古城角:古代城市的角落。
遶:环绕。
苍倉:深青色。
寒日:寒冷的太阳。
下何速:降落得多么快。
清风:凉爽的风。
云水:白云和水波。
江乡:乡村。
重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爬山。
阶前:台阶前。
菊已香:菊花已经香气四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登临古楼的视角展现了秋天的美好景色。诗人首先描绘了城角的危楼和环绕的青山,给人一种雄壮而宁静的感觉。然后,通过对比寒日和清风的速度,表达了时光流转的无奈与生命的无常。接下来,诗人回忆了战国的烽火硝烟,以及江乡的云水,展示了历史的沧桑。最后,重阳节即将来临,台阶前的菊花已经绽放,预示着新的开始。整首诗借景抒情,既有对秋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秋登彭祖楼》是北宋著名文人张方平的一首登高抒怀诗。此诗创作于仁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1040年左右。那时正值北宋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国家内外局势相对稳定。
当时,张方平已在官场沉浮多年,历任御史台、尚书省等重要职务。他见证了朝廷的兴盛和民族的和睦,同时也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在某个暮秋时分,张方平登上彭祖楼,俯瞰长江滚滚东去,心潮澎湃,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篇。
这首诗通过对暮秋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程的思考。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世事如烟的感慨和对家国情怀的寄托。在此诗歌的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哲理和人文内涵,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