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渡
仙源七渡更流长,鹅管瓶头滴乳香。
触处岩前如雨泻,举瓢挹处讶天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仙境之源有着长长的七条河流,盛产美酒的鹅管瓶口散发出醉人的香气。眼前的瀑布如同倾盆大雨般流淌,令人惊讶的是,举起酒瓢就能接到天上的美酒。
去完善
释义
《第七渡》黄甲注释如下:
1. 仙源:仙境或者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诗歌中描述的优美自然景象。
2. 七渡:在诗中,“七”代表的是一种顺序或者数量,“渡”是指渡过江河湖海等水域。这里指的是作者经过的第七个渡口。
3. 更:表示转折,意为相比其他渡口,这个渡口显得更为特别。
4. 鹅管瓶头:这里形容泉水的形状与质感,如同用鹅管制成的瓶子一样纯净。
5. 滴乳香:描述泉水滴落时发出的声音,以及闻到的香味。
6. 触处:表示所到之处,周围的环境。
7. 岩前:靠近岩石的地方。
8. 如:表示比喻,将某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9. 雨泻:指雨水倾泻而下,形容瀑布或者水流湍急的景象。
10. 举瓢挹处:举起瓢舀水的地方。
11. 讶:表示惊讶,意想不到的意思。
12. 天浆:指天上的甘露,在这里用来赞美泉水的纯净和美味。
去完善
赏析
《第七渡》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仙境时的所见所闻。诗中“仙源七渡更流长”一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仙家之地,这里的流水仿佛无边无际,暗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遐想与感慨。而“鹅管瓶头滴乳香”则是形容山中甘甜的乳汁滴滴垂落,如同一颗颗珍贵的珍珠。紧接着的“触处岩前如雨泻,举瓢挹处讶天浆”则进一步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整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神秘感和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第七渡》是明朝诗人黄甲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初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大约在1368年至1644年之间。
在明朝初期,国家刚刚建立,社会相对稳定。这一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恢复,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黄甲作为一位文人,在这一时期游历四方,欣赏祖国的山川美景,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力提倡儒家文化,科举制度得到重视,士人阶层受到优待。然而,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官僚腐败、科举制度的僵化等。这些现象在黄甲的诗篇中也有所反映。
在创作《第七渡》时,黄甲可能正处于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态。他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黄甲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