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二首 其一
落月满江城,乾坤此夜情。檐楹河汉色,苍藓辘轳声。梦断嗟难续,年催思转萦。想因魔尽退,醒眼毕吾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满江边的城市,天地之间的情感在这个夜晚交织。屋檐和楹柱沐浴在夜色中,如同银河般璀璨,而古老的石阶上长满了苔藓,锈迹斑斑的辘轳发出低沉的声音。梦境已断,难以延续,年华催人,思绪更加萦绕心头。或许只有当魔障消退之时,我们才能睁开眼睛,完整地度过这一生。
去完善
释义
1. 落月:即将沉落的月亮。
2. 江城:江边的小城,这里指作者的居所。
3. 乾坤:天地,这里表示整个宇宙。
4. 檐楹:屋檐下的柱子,这里代指房屋。
5. 河汉:银河,这里形容天空的璀璨景象。
6. 苍藓:青苔,这里形容古朴的环境。
7. 辘轳:古代井上的提水器具,这里用作象征。
8. 嗟:感叹词,表悲伤、惆怅。
9. 年催:岁月的催促。
10. 萦:牵挂,思念。
11. 想因:揣测原因。
12. 魔尽退:恶梦消散,精神恢复清醒。
13. 醒眼:清醒的眼光。
14. 毕吾生:度过我的一生。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不寐二首 其一》是诗人黄甲描绘深夜月色的一首诗。首句“落月满江城”,月光洒满整个江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有孤独之感。接下来两句“乾坤此夜情。檐楹河汉色,苍藓辘轳声。”是对环境的进一步描绘,既有远处的天空和银河,又有近处的屋檐和苔藓。这些景象都为诗人营造了一种深寂的意境。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梦断嗟难续,年催思转萦。”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梦境破灭之后的悲哀以及时间的流逝所带来的思考。最后两句“想因魔尽退,醒眼毕吾生。”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决心,他希望自己能够清醒地度过余生,不再被虚幻所困扰。整首诗以月的变化为线索,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以及自我情感的抒发,展现出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不寐二首 其一》是宋朝诗人黄甲的作品之一。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6年左右,正值北宋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黄甲作为一位士人,他的人生际遇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黄甲生活在繁华的汴京(今河南开封),这里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他们交流学术、探讨时局,为黄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在此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切磋诗艺,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然而,黄甲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科举落第,仕途不顺。这种人生波折使得他对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素材。
在北宋中期,儒家学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士人们崇尚儒家经典,提倡道德修养,关注国家兴亡。黄甲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怀古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之篇。在这些作品中,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气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