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草
龙卧寒潭漾碧虚,风云变化只须臾。
奋髯骧首无人问,错认岩头草似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在寒冷的潭水中悠游,穿透过蓝天。风云变幻就在转瞬之间。威猛的龙头无人关注,人们把它当作岩石上的杂草。
去完善
释义
【注解】
1. 龙须草:植物名。别名贯众、龙牙草等,全草供药用。
2. 黄甲:生平不详。
3. “龙卧”二句:描绘龙须草的生长环境及其神奇的特性。寒潭,冷泉。碧虚,蓝天。风云,比喻世事变迁。须臾,片刻之间。
4. “奋髯”二句:表达作者对龙须草的赞赏及对其遭受误解的惋惜。奋髯,毛发飞舞的样子。骧首,昂首挺胸。岩头,山岩之上。草似须,形容龙须草的形状。
去完善
赏析
《龙须草》是宋代诗人黄甲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中以“龙须草”为主题,运用拟人手法,通过龙卧、风云变化等景象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和世事变幻的独特感悟。
首句“龙卧寒潭漾碧虚”,描绘了在寒冷的潭水中,一条巨龙静静地躺着,水面荡漾着绿色的波纹。这句诗以龙的形象比喻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龙的蛰伏与等待。
次句“风云变化只须臾”,意味着虽然龙暂时蛰伏于寒潭之中,但是一旦风云变化,它便能够立刻腾飞而起,施展其强大的力量。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看法,即即使现在处于困境,也要保持信念,因为时机到来时,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接着,作者以“奋髯骧首无人问”写出龙尽管奋发向前,却无人关注和理解,这反映了社会上一些怀才不遇、被埋没的人才的境遇。这种表达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寓意性和现实意义。
最后一句“错认岩头草似须”,刻画了人们对龙须草的误解,将龙须草视为普通的岩石上的杂草。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那些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事物缺乏了解和关注。整首诗借物言志,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人才和价值认识的偏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须草》是南宋诗人黄甲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时期(1127-1162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际,中原地区的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黄甲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受到了家乡人民的赞誉。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取得好成绩。在这期间,他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深感痛心。
在南宋初期,由于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很多文人志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黄甲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才能,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龙须草》这首诗。
诗中,黄甲以龙须草为象征,表达了对自己才华和抱负的自信,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忧虑。他用龙须草来形容自己的才华,表明自己有能力为国家贡献力量。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国家大事,共同努力,使国家繁荣昌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