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亭
超然亭上鬓毛斑,浩荡秋风小立闲。
岂为诗情堪过海,只缘脚力要寻山。
峭峰断续天容缺,高垒萦纡地势悭。
回首不堪东北望,桂林万里是秦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超然亭之上,双鬓已见白斑,在这浩荡的秋风中我稍稍停驻休息。这并不是因为我的诗情能够远播四海,而是因为我想用脚步去探索那些山峦。眼前可见断断续续的山峰,天空也因此略显残缺;那层层叠叠的高墙蜿蜒曲折,地势显得有些狭小局促。回望过往,实在不忍心向东北方向遥望,因为那里是遥远的桂林,也是秦地的一道关卡。
去完善
释义
1. 超然亭:泛指游览地的亭子名,这里应该是指某个具体地点的亭子。
2. 折彦质:古代诗人,生平不详。
3. 浩荡秋风:形容秋天的景象,“浩荡”在这里表示广大无边的意思。
4. 小立闲:意指在亭子里稍作停留,欣赏周围景色。
5. 岂为诗情:表达不是因为诗人的情怀才来到这里。
6. 堪过海:意指可以度过海洋。
7. 只缘脚力:因为登山的能力。
8. 要寻山:寻找山的意愿。
9. 峭峰:陡峭的山峰。
10. 天容缺:天空因为山峰遮挡而显得不完整。
11. 高垒:高山。
12. 萦纡地势:地势曲折蜿蜒。
13. 悭:此处为地理阻隔之意。
14. 回首不堪:回头看去不忍心。
15. 桂林: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16. 秦关:陕西关中地区,此处代指边疆。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超然亭》描绘了诗人站在超然亭上,遥望远方的情景。首联通过描述诗人的鬓发斑白和浩荡的秋风,表现了诗人年迈但豪情不减的情怀;颔联则通过“诗情”与“脚力”两个层面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颈联通过对“峭峰”、“高垒”等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尾联则以“桂林万里”的景象收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深深眷恋和对故乡的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操和豁达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超然亭》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折彦质之手,创作于公元1145年。此时正值南宋初年,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折彦质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曾担任过朝廷命官,但因不满时政腐朽,毅然辞官归隐。在他的家乡杭州,他结庐而居,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然而,他的内心始终无法忘怀国家民族的苦难,因此,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在抵抗金兵侵略的过程中,多次败退,国土丧失严重。同时,南宋内部矛盾重重,官僚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折彦质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共同抵抗外侮,振兴民族。
在《超然亭》这首诗中,折彦质通过对超然亭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忘却烦恼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并非完全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诗中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