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太平州拜李端叔遗像

标题包含
过太平州拜李端叔遗像
东来已数月,弛担已渺茫。 犹喜灾患身,获登先生堂。 肃衣拜遗像,依然双颊光。 宛若侍坐侧,妙语发天藏。 厄穷出天意,人理难度量。 所幸言不朽,与世为文章。 赍此复何恨,私淑良不忘。 小郎出见我,问知雏凤凰。 他年起门户,尘滓濯秋阳。 世事几变灭,人生真黄粱。 置之不足道,感慨涕泪滂。 我行方有程,坟山空相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经东行来了几个月,放下了忧虑感觉恍恍惚惚。 很幸运地从灾难中逃过一劫,得以来到您的讲堂。 整理好衣服,向您的画像鞠躬,看到您依旧容光焕发。 好像还在您的身旁聆听教诲,那些奇妙的言语仍藏于我的心中。 苦难是上天的旨意,人类的道理很难理解。 幸运的是,您的言论永不消逝,流传在世间成为文章。 怀抱着这个念头,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我私下敬仰您不曾忘记。 儿子出来见我,询问关于雏凤的信息。 将来他们会成长壮大,就像在阳光下洗尽尘埃。 世界上的事情几经变化消亡,人生的旅程真是如同黄粱美梦。 把这些放在一边不去想它,我的眼泪却忍不住涌了出来。 我现在正要离开,而坟墓所在的山丘只能遥遥相望。
去完善
释义
1. 过:拜访;经过。 2. 太平州:古地名,在今安徽当涂县一带。 3. 李端叔:宋朝官员、文学家李之仪,字端叔。 4. 折彦质:北宋名臣,字尧夫,原籍山西崞县,寓居陕西长安。 5. 来已数月:来到这里已经好几个月了。 6. 弛担已渺茫:放下担子,内心平静的感觉似乎已经远去。 7. 犹喜灾患身:还好我是从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人。 8. 获登先生堂:得以拜访李端叔的住所。 9. 肃衣拜遗像:整理衣服,向李端叔的遗像鞠躬。 10. 依然双颊光:遗像中的李端叔面庞依旧光彩照人。 11. 宛若侍坐侧:好像李端叔就坐在身边。 12. 妙语发天藏:指李端叔言谈间的机智与哲理。 13. 厄穷出天意:困境是上天的安排。 14. 人理难度量:人的命运难以揣测。 15. 所幸言不朽:幸运的是李端叔的言论流传不朽。 16. 与世为文章: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世界。 17. 赍此复何恨:拥有这样的成就还有什么遗憾呢? 18. 私淑良不忘:自己私下敬仰李端叔的美好品质从未忘记。 19. 小郎出见我:家里的年轻后辈出来迎接我。 20. 问知雏凤凰:询问得知是只凤凰鸟。 21. 他年起门户:它会在未来的岁月里脱颖而出。 22. 尘滓濯秋阳:在秋天的阳光下洗净尘世尘埃。 23. 世事几变灭:世间的事情不断变化。 24. 人生真黄粱:人生真的就像黄粱梦一样短暂。 25. 置之不足道:这些事情不值得多说。 26. 感慨涕泪滂:充满感慨地泪流满面。 27. 我行方有程:我的行程刚刚开始。 28. 坟山空相望:只能远远地看着李端叔的坟墓。
去完善
赏析
《过太平州拜李端叔遗念》赏析:这首诗通过诗人拜访李端叔的遗像表达了对其深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肃衣拜遗像”表现了诗人的尊敬与诚意;“宛若侍坐侧,妙语发天藏”则表达了对李端叔及其思想的高度赞赏。接着,诗人以“厄穷出天意,人理难度量”两句进一步诠释了人生哲理和命运无常之感,并指出李端叔虽遭受困厄,但他的言论和不朽之作仍存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财富。“小郎出见我,问知雏凤凰”则暗含了诗人对于未来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的期许。最后,诗人通过“世事几变灭,人生真黄粱”的感叹再次强调人生的短暂与虚幻,表达出对于消逝的岁月的哀痛。整首诗情感深沉,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太平州拜李端叔遗像》是宋朝诗人折彦质在北宋时期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正值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国家内外局势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折彦质想起了与他相交甚好的友人李端叔。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两人曾一起共事,共同为国家献计献策。然而,时局变化,李端叔英年早逝,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国家政权衰弱,外敌入侵,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愈发强烈。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故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